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花满枝头结硕果 ——2019年秀洲区文化建设亮点掠影
2019-12-25 09:52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撰文 干鸿 徐昊

  2019年即将过去,回望全年,秀洲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硕果累累。在这一年里,秀洲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为全区老百姓构筑了精神家园;群众身边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面向群众的公益培训项目有声有色;秀洲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扫黄打非”专项督查重拳出击,营造全区晴朗的文化环境……秀洲区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田园新秀洲升级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描绘更新更美的未来画卷。

  【亮点】

  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

  镜头回眸:新城街道木桥港村文化礼堂周振明被评为“最美”人物;王江泾镇古塘村尚古绣娘队被评为“最美”团队;王江泾镇古塘村文化礼堂“非遗灶画文化”与新塍镇沙家浜村文化礼堂“弘扬红色文化”被评为“最美”文化……12月19日,2019年嘉兴市农村文化礼堂“最美”系列评选活动结果公布,秀洲区捧回4个“最美”称号。一天后,2019年嘉兴市四星级农村文化礼堂评选结果公布,王店镇南梅村文化礼堂、洪合镇凤桥村文化礼堂、洪合镇大桥村文化礼堂、新塍镇西文桥文化礼堂顺利入选。年关将至,秀洲区农村文化礼堂喜讯不断、捷报频传,生动展现了全区全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最新成效。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礼堂有形,搭载文化丰润民心。自2013年启动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以来,秀洲区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全力推进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今年是秀洲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建设之年,秀洲区在已建成的86家文化礼堂基础上,全年又新建了27家农村文化礼堂,使得全区行政村文化礼堂实现了100%全覆盖。

  这张成绩单,凝聚着秀洲区围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从今年年初开始,区级部门到镇街道、村三级总动员,在全区形成了全员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浓郁氛围。”秀洲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区级层面,秀洲区成立文化礼堂建设攻坚服务专班,由区委宣传部专员实时赶赴基层一线提供专业化组团服务,对礼堂建设过程中的十余个重点流程进行再梳理再整合再优化。镇级层面,设立专业代办团或委托红色代办员确保建设进度。村级层面,重点强化村干部们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村级班子参与建设文化礼堂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实现全覆盖的同时,秀洲区还鼓励部分文化礼堂以建设高品质文化礼堂为目标,做“细”做“精”,体现“一村一品”、“一堂一韵”。全年,秀洲区对南梅村、池湾村等7家文化礼堂进行了软硬件的品质提升,使文化礼堂更大程度满足当地居民文化需求,并与当地的文旅产业相融合,成为秀洲乡村旅游的一道特色景观带。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农村文化礼堂2020“我们的村晚”活动即将在南梅村文化礼堂火热开演。

  【亮点】

  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镜头回眸:“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7月1日晚,秀湖东舞台传来了阵阵歌声,众多群众文艺爱好者欢聚在秀湖畔,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一同庆祝党的生日。

  今年年初,秀湖揭开神秘面纱。秀湖不仅是大众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成为了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绝佳场地。6月以来,由秀洲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等多部门联合推出的文化惠民活动“多彩秀湖,今夜有戏”正式开演,每个周末,由老百姓亲身参与的各类音乐节、故事会、朗诵会、各镇(街道)专场演出接踵而来,一系列积极向上、富有生活气息、展现时代精神的文艺活动在秀湖边竞相绽放,秀湖逐步成为全民参与的百姓大舞台,文化氛围不断浓郁。

  秀湖滋润了秀洲城区居民的业余生活,而乡镇居民同样有属于他们的文化盛宴。5月20日,秀洲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星空朗读”文化活动在王江泾镇长虹公园举行;11月16日,首届大运河音乐会在王江泾镇长虹桥畔举办。此外,王店镇朱彝尊文化艺术节、油车港镇湿地文化旅游节、洪合镇“槜美洪合”文化节、新塍镇元宵民俗文化节等传统民俗节日同样如期上演,各具地域特色、热闹非常。总体说来,全年各个时节,总有一场场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在秀洲各镇街道竞相登场。

  “秀洲区始终将丰富辖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多角度、全方位打造基层文化,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从而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之中,为居民打造温馨健康、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秀洲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方位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全年秀洲区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百姓春晚、基层演出、社区文艺巡演、基层文艺培训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为了带动辖区更多居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近年来,秀洲区整合了秀洲区文化馆专业力量,组织开展“我的艺术梦”公益培训项目,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公益艺术培训的新氛围。

  今年,“我的艺术梦”精彩依旧,全年分春秋两期,形成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活动的良好氛围。同时,经过多年精心打磨,项目开设的课程越来越贴近群众实际,授课的内容越来越具有趣味性,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有效地提升了秀洲群众的文化综合素养。

  【亮点】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镜头回眸:11月15日下午,2019秀洲区文化产业(北京)招商推介会举行,围绕推动秀洲文化产业发展,秀洲区委宣传部在会上对全区文化产业投资环境进行推介,嘉兴运河省级旅游度假区、新塍镇也分别进行了项目宣传推介。本次招商推介会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与北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实现政企联动,定向招商,促进更多优质项目在秀洲“安家落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秀洲区深入实施“文化强区”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引领、突出平台建设、推进选商聚智、提升文化业态,全区文化产业建设稳步发展,并大力开展文产精准招商,吸引标杆性文产项目入驻,构建具有秀洲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目前,秀洲区已基本形成以创意文化为龙头、以画乡文化为特色、以政策扶持为主导、以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了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设计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影视传媒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六大产业板块,搭建“三园一基地”的文产发展平台,构筑“一圈两带”(秀湖文化圈、北部运河文化带、南部创意文化带)文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秀洲区还持续深入实施“文化+”工程,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与金融、旅游、教育、体育、信息等产业的融合,衍生新业态,拉长产业链,增强发展活力,形成产业特色,推动秀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12月初,嘉兴国际游戏&VR产业园入选第四批嘉兴市文化产业园区,成为继江南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慧谷文化创意产业园、智富文创园后,秀洲成功创建的第四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立足于多个文化产业园区,我们以‘文化+’为主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共同助力秀洲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秀洲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今年秀洲区还进一步加大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围绕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扶持重大项目发展等八个方面共提出了23条具体意见,统筹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启动编制《秀洲区文化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秀洲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行业和发展方向,并组织开展了多场高质量企业登高招募、高质量发展服务业等行动,秀洲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蒸蒸日上。

  【亮点】

  稳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镜头回眸:12月4日,秀洲区委宣传部(区“扫黄打非”办)联合区文旅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全区各镇街道“扫黄打非”专项检查指导,一行先后前往全区五镇二街道,实地考察指导“扫黄打非”工作运行情况,确保全区“扫黄打非”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年初,伴随着机构改革,秀洲区调整了“扫黄打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由秀洲区委宣传部(区“扫黄打非”办)统筹负责“扫黄打非”工作并建立落实制度,形成整体合力。结合全区文化市场领域和行业,秀洲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扫黄打非”工作决策部署,以“清源”“护苗”“净网”“秋风”“固边”五大专项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专项治理、大案要案查办、部门协同联动等工作机制,多渠道、多举措强力推进“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努力构建“扫黄打非”基层治理工作新格局。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秀洲区将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内的强迫交易、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作为首要打击对象,把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作为“扫黄打非”工作第一任务,持续通过巡查暗访、重点整治和专项督查等形式,坚决铲除文化行业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行为及其滋生土壤,重点打击政治性反动出版活动,营造晴朗的文化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扫黄打非”工作本身是巩固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阵地的有效途径,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意识形态斗争前沿。为顺利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进一步增强基层“扫黄打非”工作的责任意识,秀洲区要求各镇街道定期组织人员加大对辖区相关场所检查,并加强对辖区内销售的各类出版物进行排查,强化辖区“扫黄打非”工作教育宣传氛围,有效防止非法出版物出版流通。今年初以来,秀洲区在封堵和查缴非法出版物、扫除淫秽色情文化垃圾、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取缔非法经营场所、清除互联网有害信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标签: 文化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