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四五”期间,秀洲以敢闯敢试的魄力、真抓实干的担当,在产业升级、交通建设、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等领域持续突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
看秀洲推出“奋进的秀洲,我们的十四五”系列报道,一起重温这片土地的奋斗足迹,感受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共绘“十五五”发展新蓝图。
科技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能。“十四五”期间,秀洲区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域高新”理念推进科创能级跃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以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技成果持续涌现。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产业界的迭代升级,从初创企业的成长突围到上市公司的全球领跑,科技创新如同强劲“引擎”,推动秀洲在高端装备制造、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腾飞插上“科技之翼”。
数据攻坚·晒出成果
“十四五”期间,秀洲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核心,科技创新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从2020年的15.84亿元增长至2024年25.01亿元,年均增幅超2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18家增至45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604家增至1145家;新培育省科技领军企业2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新认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8家,累计分别达8家、26家、79家,其中重点研究院数量列全市第一;9个项目成功获批省级立项,企业研发投入超3亿元;深化科技新政3.0版本,累计下达补贴资金1.83亿元;省级及以上孵化器数量列全市第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秀洲这片发展沃土注入了强劲的“科技新动能”。
案例一线·见证变化
在嘉兴市小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发实验室,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勾勒出技术突破的轨迹:手掌大小的单结钙钛矿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攀升至26.88%,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1.5%——这组逼近全球前沿的数值,标志着这家落户秀洲的企业已在下一代光伏技术赛道占据先机。而五年前,这样的场景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2018年,小辰光伏扎根秀洲光伏科技园时,国内光伏核心辅材市场正被国外企业垄断。“单晶硅添加剂90%以上份额被德国企业掌控,价格高昂且供应受限,国内企业每片电池片都要多付成本。”公司董事长吴家阳的话语里藏着当年的无奈。晶硅电池制绒工艺直接决定光电转化效率,核心添加剂的“卡脖子”难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转机来自秀洲区的精准赋能。依托政府资金支持和政策帮扶,小辰光伏迅速组建研发团队,瞄准添加剂国产化展开攻坚,在当年就实现了超1000万元的营收。2023年,公司研发团队在解决添加剂稳定性问题时取得关键突破。“研发人员以独特的工艺溶解一种关键原料,让溶液变得完全澄清透明,完美解决了储存稳定性问题。”吴家阳回忆道,这项发现不仅让产品保质期大幅延长,更使月出货量在短时间内升至800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如今,小辰光伏的产品已覆盖PERC、TopCon、HJT等主流光伏技术路线,服务于隆基绿能、通威太阳能等95%以上的行业龙头企业,更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十四五”期间,企业完成了从年产值1000万元到2亿元的20倍增长,纳税额从130万元飙升至1800万元,专利积累持续扩容,在光伏添加剂细分领域稳居行业前二。
技术底气让小辰光伏敢于突破。在巩固晶硅电池辅材优势的同时,企业全力布局钙钛矿这一新一代技术热点,目前已实现大面积平方米级呈现,未来的电池组件有望达到27%—28%的组件效率。“光伏+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黄金组合’。”吴家阳的判断背后,是企业从产业链上游向下游的全面延伸。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搭载薄膜电池的光伏助力自行车已完成多轮测试:轮组上的光伏组件实现自充电,单次续航可达六七十公里;智能升降桌、电子相册、指纹锁自供电模块等样品的研发,更让光伏技术走进日常生活场景,展现出“光储融合”的无限可能。
这份创新活力,源于企业对研发的持续投入。“近几年公司研发投入始终不低于营收的10%,这份‘舍得’让我们在核心技术上越走越稳。”吴家阳的坚持,正是秀洲科技企业创新精神的缩影。
在秀洲,这样的创新主体并非个例:作为高端光学元件领域的核心供应商,蓝特光学聚焦精密测量、机器视觉、共聚焦显微成像等技术研究,构建起完整产业链;中润光学依托企业研究院,开展“高精度3D视觉相机系统标定与图像重建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研究;逸鹏化纤专注差别化聚酯及纤维产品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与浙江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中聚材料通过“新型高效光伏电池多样化封装技术路线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研究”项目,开展光转共挤一体膜材料应用性能研究,进而推动产业化应用和推广……
企业的蓬勃生长,得益于秀洲区精心构建的科创生态。“十四五”期间,秀洲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通过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孵化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同时,以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为标杆,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起“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心声汇聚・共话未来
“作为一名研发从业者,‘十四五’这五年,我真切感受到秀洲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浙江格兰电气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马耀魁感慨道。五年前,企业研发团队仅有3人,研发经费紧张,核心技术突破困难。如今,在秀洲区各项政策的支持下,研发团队扩大到15人,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最直观的变化是,我们从跟着别人后面模仿,变成了自主研发、拥有核心技术。”马耀魁说,技术创新让企业底气更足,目前,公司产品成功打入国内主流市场,企业研发中心获得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这都离不开秀洲完善的科创生态。“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对接平台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与高校院所的合作让技术转化周期缩短了一半。现在公司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也大幅提升。”
“选择在秀洲创业,是我‘十四五’期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32岁的创业青年王先生,2021年带着团队在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创办了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应用的科技公司。他坦言,初创期最担心的是资金、场地和资源问题,但秀洲的创业扶持政策让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我们不仅拿到了创业补贴和低息贷款,还享受到了孵化平台专业的创业指导。”王先生介绍,通过创在嘉兴大赛等平台,公司获得了政府资金扶持,与本地龙头企业达成合作,产品成功应用于智能物流、智慧社区等场景。“这五年,看着公司从默默无闻的初创企业成长起来,真切感受到秀洲对创业者的包容和支持。这里的创新氛围浓厚,产业链配套完善,让我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研发、做市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十五五”展望・寄语新程
“‘十四五’期间,秀洲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仙容表示,“十五五”是秀洲区衔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期,秀洲将锚定前瞻布局与系统推进双主线,做深做实“两篇大文章”,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码概念验证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与社会资本精准投入,孵化一批具有先发优势的硬核技术成果与特色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广阔增长空间。
同时,以嘉兴国家高新区为核心,依托运河湾科创带串联运河湾新城、空港新城,构建“全域高新引领、一带串联两城、五谷聚合十园、多点提供支撑”格局;聚焦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北理工长三院教科人一体改革试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加快建设嘉兴国家高新区2.0版本,确保争先进位,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动力;聚焦平台质效提升,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在财政支持、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应用,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伙伴计划,强化科技成果价值发现和成果转化前端赋能,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持续厚植创新发展土壤;聚焦两新深度融合,聚焦锚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长三角重要的应用科创中心、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高地”战略定位,深入推进“智造强区”建设,打造和提升一批与光伏新能源、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有密切关联度的专业孵化器,健全科创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培育机制,增强研发创新和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创新生态优化,迭代升级科技新政,聚力项目招引和产业培育,通过“基金+项目+人才”联动机制,加大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力度,全速助推创新企业孵化和产业链升级;全力锻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地标”,成功实现从长三角产业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能级跨越。
“面向‘十五五’发展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聚焦产业升级、开放协同、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全力推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实现科技创新更强、产业能级更高、创新主体更活、创新生态更好,持续提升秀洲在全国科技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谱写秀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吴仙容表示。
来源:区传媒中心
编辑:朱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