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专精特新企业军团再传捷报
第七批新增40家“小巨人”,新增数全省第三;总数量达243家,列全国城市第19位、地级市第5位,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
这标志着
嘉兴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
取得关键突破!
这些企业虽领域各异,却共同展现出突破核心技术、定义行业标准的强大能力。它们在全球竞争中精准卡位,推动嘉兴产业从“配套”走向“引领”。
放眼全市,3500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构成的蓬勃生态,正是嘉兴打造“智造创新强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与生动实践。
千企技改,改出竞争硬实力
昨天下午4时,在位于嘉兴国家高新区的浙江三科线缆股份有限公司,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货车缓缓驶出园区,送往广州、合肥等地。
在车间的入口处,一眼就能看见已经绞合完成的铜丝。公司办公室主任孙彦伟指向这些铜丝:“别看这组铜丝比笔还要细一半,是由833根铜丝绞合而成,每根只有0.1毫米。”往里走去,一台台机器高速运转,一根根锡包铜丝,泛着银光,在转轮传送下,高效作业。
创新突破成为三科线缆的“制胜法宝”,入选“小巨人”。今年前三季度产值达到4.35亿元,是去年一整年的产值,今年预计产值达5.5亿元。
在车间一侧,公司总经理助理朱晓武正让技术人员安装一条临时产线。今年借着人工智能的风口,三科线缆除了拳头产品新能源光伏、光伏逆变器等特种线缆,还生产人形机器人、电动汽车充电线缆等产品。这条临时产线就是为了电动自行车开设的。朱晓武弯着腰,检查产线安装情况:“本想等到新厂区投用,再上新,订单需求量大,等不下去啦。”
今年,三科线缆上新年产30万KM特种线缆生产及研发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2.3亿元,占地41.6亩,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项目建成后,生产线将扩容一倍,打造集自动化流水线、物料自动运输、智能立体仓储于一体的智能化线缆制造企业,极大提升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技术改造已成为嘉兴企业占市场的关键抓手。以嘉兴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为契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掀起改造热潮,迄今已有1122家完成技改。
今年1至9月
全市共启动制造业“两化”改造项目2218个,其中数字化改造项目1536个,拉动技改投资489.27亿元。据浙江省最新评估,嘉兴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2.0和3.0水平均列全省第一。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列入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的2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0.5亿元,总体进度达78%,展现出扎实的推进成效与自主可控的坚定步伐。
创新技术,未来产业迸发新动能
深夜十点,桐乡乌镇,墨卓生物实验室灯火通明。这支由4位哈佛博士领衔的团队,正以常态化的拼搏抢占技术制高点。
这是一家专注于单细胞测序的生物科技公司,他们的技术在数字经济中发挥不小的作用。早在3年前,企业就发布了首款产品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测序解决方案,该产品单次运行仅6分钟,可捕获约十万细胞,细胞捕获率可达70%,一举打破了长期由国外垄断的局面。
在今年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由墨卓生物和欧易生物牵头起草的行业首个单细胞测序服务类团体标准揭牌。作为本领域首个服务类标准,它首次对微生物单细胞测序服务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为行业的规范化建设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卓生物凭借在单细胞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入选了“小巨人”。试剂销售量比去年翻三倍,国内市占率从不足1%提升到超过10%,列国产商第一位。“预计今年年底就会发布首款自动化单细胞多组学的新产品,未来希望可以出海,服务全世界更多科研人员。”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资深科学家、哈佛大学博士徐云飞说。
企业的跃升源于坚实的创新根基。上个月,位于嘉兴南湖高新区的嘉兴允英医学检验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一款伴随诊断产品上市。这个产品可用于定性检测人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组织样本中的基因突变情况,有助于实现肺癌的精准治疗。
允英医疗联合创始人张道允介绍,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后,如何治疗是最重要的事情。允英医疗通过开创性研发,将溶瘤病毒药物打造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新标杆,为对靶向药物不适用或耐药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精准治疗选择。目前,企业服务网络覆盖全国1000余家医院,已累计为超30万例肿瘤患者提供精准检测服务。
在“小巨人”培育过程中,嘉兴瞄准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生物制造新赛道。
数据显示,本次嘉兴新增的40家“小巨人”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696项,户均研发投入超2000万元,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近四分之一。它们正以持续的硬核投入,在细分领域掌握话语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厚植“沃土”,共育创新生态圈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遇到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如何精准施策?
嘉兴给出答案:锁定一类人群、切准一个场景、解决一个痛点。
“土壤肥沃了,才会有更多种子发芽。”嘉兴市经信局企业培育处处长陈洁表示,厚植创新沃土,需要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创新政策等。
产业链对接活动、智能制造进园区、人工智能进企业……一项项专属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获得感和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嘉兴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建立从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国家级“小巨人”和重点“小巨人”的培育库,提供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开拓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目前,已为700余家企业查找出2500个短板。为补齐中小企业的发展短板,嘉兴市开展精准诊断和对标提升行动,推动企业梯次升级。
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投入较大资金,在这过程中,各项政策补助给予企业足够的底气。位于海宁市黄湾镇的浙江英德赛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内,巨大的氨气设备生产线静静地作业着,如今企业已成为国内首批次“7N超纯氨”生产厂家,是全国最大的高纯氨生产基地之一。
今年,嘉兴新增重点“小巨人”16家,计划实施总投资超9.5亿元创新发展项目建设,总数列全省第三,预计三年发放国家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9600万元,此外还争取到省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5762万元,助力企业跨能级提升。
“小巨人”企业蓬勃兴起,嘉兴多渠道动态建立1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清单,力争到2027年底,专精特新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激活更为澎湃的崭新动能,“嘉兴智造”的名片越发闪亮。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编辑:朱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