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公积金“傍身”,原来有这么多用途!
2021-04-06 08:54 来源: 南湖晚报 撰文 N晚报记者 周佩佳 通讯员 王 静

  我市去年公积金支持住房消费类资金194.5亿元,同比增长51.4%

  住房公积金贷款由于利率较商业贷款更低,在各种住房消费中,更受广大职工的偏爱。

  去年,嘉兴楼市在疫情后迅速复苏,房价也稳中有升,很多职工在购买自住房时面临比较大的经济压力,而嘉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中心持续在支持合理住房消费方面发力,全年支持住房消费类资金194.5亿元,同比增长51.4%。

  大力度支持住房消费

  同比增长超过五成

  2020年,全球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嘉兴楼市在年初的几个月内迅速降温至冰点,成交量寥寥。但随着复工复产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温,并持续发力。

  在此过程中,住房公积金就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据悉,嘉兴市住房公积金系统积极应对疫情冲击,聚焦聚力稳发展惠民生大局,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取得了省建设厅考核优秀的成绩。

  去年,全市30.3万名缴存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提取额109.02亿元,占当年缴存额的84.21%;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93万笔、85.5亿元,回收个人住房贷款35.86亿元。至年末,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0.31万笔、509.24亿元,贷款余额256.53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缴存余额的93.5%。

  也就是说,包括提取和贷款在内,去年我市公积金共支持住房消费类资金194.5亿元,同比增长51.4%。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周边城市楼市行情转暖抬升等因素的带动,嘉兴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缴存职工在公积金方面的消费。同时,嘉兴住房公积金积极为缴存职工“谋福利”,实施了按月提取还商贷、延长购房提取时限、提高租房提取限额、放宽直系亲属购房提取限制等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组合拳”,让缴存职工在住有宜居上享受更多红利。

  公积金用途广泛

  主力是购买改善房源

  其实,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有很多“隐藏菜单”,而我们也能从各种使用方式中看出嘉兴市民在住房消费中的偏好。

  在提取方面,按提取金额来考察,有33.65%的资金用在了购房、建造、翻建和大修自住住房方面;45.29%用在偿还购房贷款本息;6.89%用在租赁住房;7.43%是离休和退休提取;0.01%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出境定居提取;6.73%是其他事项。

  在贷款业务方面,去年我市公积金共支持职工购建房216.85万平方米,通过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可节约职工购房利息支出224460.33万元。其中,职工贷款笔数中,按房源面积划分,90(含)平方米占28.26%,90至144(含)平方米占63.01%,144平方米以上的占8.73%;按房源情况来分,购买新房占47.92%(其中购买保障性住房占0.17%),购买二手房占52.04%,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占0.04%。首次申请贷款占79.78%,二次及以上申请贷款占20.22%。

  不难发现,公积金的用途中,不仅仅在于大家常规了解的购房行为,还有不少可提取的用途。而从实际使用情况看,提取公积金偿还购房贷款本息在提取业务中占了大头,公积金贷款购房中,房源面积90至144(含)平方米最受嘉兴市民喜爱。

  扩面增长

  新增12.76万人有公积金“傍身”

  得益于制度扩面,近年来,有公积金“傍身”的市民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去年新开户缴存单位4004家,净增2658家,新开户职工12.76万人,净增5.93万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269.4%。截至年末,实缴单位24410家,实缴职工75.9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87%。

  在缴存人数不断增多的拉动下,去年全市归集公积金129.4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0.72%,归集总额909.8亿元,归集余额274.37亿元。累计缴存人数和归集资金均居全省第四位。

  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职工参与,与嘉兴公积金在助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分不开。

  据悉,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围绕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嘉兴公积金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降率减负、缓缴减压、逾期不究、提取宽限、助力引才及全程网办、分类导办等惠企便民十条举措。

  同时,围绕打造公积金·安“嘉”情服务品牌,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嘉兴公积金全面实现了全流程网办掌办、全市域通办,网(掌)办率达到93%;积极推进9个方面的“一件事”联办,累计受理达3万多件;不断拓展经办服务网点,打造家门口公积金,提升了群众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


标签: 公积金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