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学绣塔前话古今
2021-06-22 09:04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孙志强

  千年京杭大运河自苏浩荡入浙流入秀洲区后,区内沿途可见的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地标性建筑,除气势恢宏的长虹桥外,就当数高高矗立于运河文化公园内的学绣塔了。

  顾名思义,“学绣塔”的来历自然与古代女子学习刺绣密不可分。据记载,古代江南女子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必须自孩提时代起就学习刺绣这一技艺,都以能凭自己的一双纤纤玉手绣出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凤串牡丹”、“百鸟朝凤”等精美绣品为荣。以致当时的小康子弟在择偶时也把会否刺绣作为必要的条件。

  嘉兴素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著称,因此自古学绣之风更盛。尤其是城西古运河畔三塔一带的苏绣更是久负盛名。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就赞曰:“学绣女儿行水浔,遥看三塔小如针。并头菡萏双飞翼,记取挑丝色浅深。”

  学绣塔始建于何年已无考,但对学绣塔的记忆,在文人墨客的诗句里,在历代的地方志书里都从未间断。宋代秀水诗人张尧同曾作过一首五言绝句《嘉禾百咏·学绣塔》:“孤塔岧峣立,犹传学绣人。五尖如好在,针线不胜春。”由此可见学绣塔至迟在宋时已存在。明万历《秀水县志》也载“学绣堰有古塔”。清《嘉兴府志》则标明了学绣塔的具体方位为“嘉兴西南九里”。据此可测算出学绣塔原址大概位于三塔西面二里处。

  清·谭吉璁也有诗云:“水市花船一样窗,龙渊学绣一条江。凭谁移个龙渊塔,学绣村边也作双。”这些诗作和记载都佐证了古时此塔的存在确为不虚。

  90版的《嘉兴市志》更是清楚地载明“学绣塔位于嘉北乡殷秀村,濒运河,运河上并有学绣堰。传说西施入吴时曾学剌绣于此……旧时该地建学绣乡”。这段记述不仅具体点明了学绣塔的位置,而且在关于学绣塔的众多传说中采纳了与西施有关之说。

  相传春秋吴越争霸时,吴王阖闾在槜李之战中为越将灵姑浮所伤,不治而亡于陉。继承者吴王夫差为复杀父之仇起倾国之兵大破越军,掳越王勾践囚于吴都姑苏,迫使越称臣于吴。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其时谋臣范蠡出奇计选送绝色美女西施献于夫差以乱吴复越。

  西施本是贫家浣纱女,不仅貌美如花、聪慧睿智,更具报国之心。为能迅速融入吴地生活,讨得吴王欢心,经范蠡筹划在赴吴前曾停留吴根越角之槜李(即今嘉兴)三年,潜心学习刺绣与吴宫歌舞、礼仪。入吴后西施不辱使命,为灭吴复越尽了一己之力。后人为弘扬西施忍辱负重、为国献身的精神遂建“学绣塔”以纪念之。

  越复国成功称霸一方后,深知“越王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范蠡遂弃官而去,携西施浪迹江湖,双宿双飞,乐享天年。著名警旅作家吴顺荣先生在其《和〈朱彝尊鸳鸯湖棹歌〉100首》之二十五中曰:“学绣新塔近水浔,不见西施巧穿针。泛舟五湖共比翼,可知爱有几多深?”十分传神地吟诵了这段绝美佳话。

  为挖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遗存,秀洲区在2006年开发运河片区时按古籍记载的大致方位,于杭州塘与北郊河交汇处的运河路东侧重建了高38米八面五层仿古楼阁式的学绣塔。重建的学绣塔灰瓦粉壁,檐角飞翘,蔚为壮观。并在塔前竖有一碑,正面镌“学绣塔”三字,背面简介其建造缘由。作为吴越文化的载体,学绣塔以其巍巍身姿蕴含了传说中西施在当地活动的故事。

  2016年,秀洲区在对运河文化公园实施二期工程时又对学绣塔实施了亮化。自此每当夜幕降临,学绣塔上发出的流光溢彩的灯光熠熠生辉。远远望去,恍若西施正在潜心飞针走线挑灯夜绣,令人生发无限的遐想。

  道不尽的美丽传说,说不完的吴越春秋。如今,绿色葱茏掩映下的学绣塔以其富有吴越特色的风姿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人们驻足塔前流连忘返,发思古之幽情,颂巾帼之豪情。塔旁广场上久负盛名的“秀清社区艺术团”和“高照旗袍美人艺术团”的姑娘大妈们载歌载舞,用悠扬的歌声和曼妙的舞姿再现西施学绣报国的美丽传说、传诵“勇猛精进,勤善和美”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

  满载文化的大运河流淌千年,人杰地灵的秀洲正在不断蝶变。在一派“秀美江南,洲蕴古今”的氛围里,古老的学绣塔已重新焕发了青春。


标签: 原创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