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世界儿童日。2023年4月,嘉兴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近三年来,嘉兴扎根城市实际,走出了一条有温度、有实效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之路。
从“0”到“1”,怎么“落地”?
嘉兴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后,许多人高兴之余也有疑惑,儿童友好到底要怎么个友好法?尤其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社区如何适配标准?部门间存在职责交叉,资源整合缺乏抓手,该怎么做?
回顾嘉兴这三年来的一系列行动,答案藏在“体系化落地”的探索中。
我市首先锚定“高位统筹”,将“儿童友好”纳入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建设大局,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出台《嘉兴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嘉兴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从“顶层理念”变为“刚性约束”。
随之,市、县两级迅速成立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市33个部门“齐头并进”,各县(市、区)全域推进——卫健部门牵头儿童健康服务,建设部门推进户外空间优化,群团、教育部门则重点关注儿童参与……我市建立“专班运作、定期会商、调研督导”等机制,彻底打破“多头管理”的壁垒。
更关键的是“标准赋能”,让基层有章可循。近三年来,嘉兴推出40余项重大政策举措,出台75条量化指标:在全国率先发布《儿童观察团实践指南》《儿童观察团建言手册》;高起点编制《嘉兴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及13个细分领域指引,小到游乐设施的安全间距,大到社区亲子空间的功能布局,都有具体标准;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立法……
如今再走进各个社区,许多闲置的空地已变身彩色游乐区;“无忧上学路”上,防滑人行道、定制公交等精准解决家长接送难题,一张“全域推动、全面融入、全程参与、全周期服务”的儿童友好网络正在织牢、织密——而这些基层实景,正是政策穿透“最后一公里”,转化为基层可操作的生动证明。
从“1”到“N”,如何“均衡”?
“去年带娃去市区研学,要查导航、问路线,现在打开小程序都能一键找到。”家住平湖的周女士最近频繁使用嘉兴儿童友好城市地图——一个能随时打开、一键导航的小程序。
打开这个智能小程序,“列表”栏里60个儿童友好精品点位一目了然:从南湖革命纪念馆的红色研学,到海宁小云龙蚕桑乐园的乡村实践,再到桐乡蓝印花布馆的非遗体验,5条精品线路串联起城乡资源,彻底改变过去“乡村资源看不见、找不到”的尴尬。“后续还会补充更多点位的预约功能和活动预告,让服务更精准。”嘉兴市儿童友好专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个升级后的智能小程序,恰是嘉兴破解儿童友好从“城市单点突破”走向“城乡全域覆盖”的实践缩影。
在空间布局上,嘉兴在全国率先发布空间标识系统,牵头编制《浙江省儿童友好乡村建设指引》,全市各镇(街道)的398个儿童友好单元皆有鲜明标识。
其中,110个“家门口好去处”里,乡村占比超50%。
在服务保障上,嘉兴更注重“资源下沉”:推出留守儿童“暖心陪伴计划”、特殊儿童“融合成长行动”,3500余名“爱心妈妈”实现困境儿童结对全覆盖;随迁子女100%保障公办学位,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100%;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省级评估100%通过;在打造“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时,还融入了乡村特色,既补上乡村服务短板,又守住了乡土文化根脉……
一组数据见证成效:截至目前,嘉兴推进实施53个儿童友好重大项目,23项儿童友好事项列入市级民生实事,建成110个“家门口好去处”、12条“无忧上学路”,开设11条儿童友好公交、93条校园定制公交——“全域统筹+资源下沉”的模式,让儿童友好从“城市亮点”变为“全域风景”。
从“N”回到“1”,特色在哪?
“我希望公园能安装动植物识别牌,方便我们认识花草!”“上学路上的斑马线太窄了,能不能宽一点?”这些来自“嘉里童话”儿童观察团的建议,如今已变成现实。
在儿童友好建设中,如何打破“形式化参与”和“千城一面”?
以儿童参与为核心的“民主实践”,是嘉兴最鲜明的特色。全市420余个观察团覆盖城乡,按照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进行分类,组织的“红船少年模拟提案”等活动已累计收到儿童建言2000余条,“城市小主人”的意识得到真正觉醒。值得一提的是,嘉兴还与嘉兴南湖学院等高校合作,成立全省首个儿童友好研究中心,组建专家智库,至今已发布24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专项研究课题。
红船旁的红色浸润,更让嘉兴特色深入人心——培育的570余名“红船小讲解”,累计服务游客34万人次,展现了嘉兴红色文化滋养的金字招牌影响力;全市32家儿童友好企业则让“亲子经济”成为强劲风口,以平湖新仓镇的童车产业、嘉兴经开区的食品产业、桐乡濮院和秀洲的童装产业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迅猛;全国妇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童成长”项目的落地,更让嘉兴“四融四可”模式走向全国。
如今,我市1项经验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清单》,3个案例编入国家级发展报告,13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发言,嘉兴成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的“样本窗口”。
从政策落地的体系化,到城乡均衡的全域化,再到特色彰显的品牌化,在世界儿童日这个可爱的日子里,回望嘉兴近三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正把儿童友好融入城市治理的日常。
未来,嘉兴将持续书写更有温度、更具辨识度的儿童友好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