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嘉兴召开。18日当天,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嘉兴市“千万工程”实施现场。大家深入农创园区、企业展厅与共富大棚,行走在乡间田野与农家院落,展开一场沉浸式考察。一路行,一路议,思路在观摩中廓清,信心在交流中倍增。
“学习借鉴浙江、嘉兴深化‘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对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很有意义。”考察途中,这样的观点被频频提及,成为与会代表的共同心声。步履所至,目光所及,是“千万工程”在嘉禾大地的生动实践——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交相辉映,融合成色。
看,“嘉”乡各美其美!
“你瞧,城与乡有什么区别?还是村里更美!”
行走在南湖区三星村的亲水栈道上,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刘彤忍不住感叹眼前景色,“生活在这里一定很幸福!”呼应他的,是此起彼伏的相机“咔嚓”声。顺着手机镜头望去,初冬的村庄,碧水环绕,绿树掩映,水蜜桃园、水塔咖啡与主题乐园错落有致。
三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利军带领考察团边走边看,介绍20多年来村庄面貌之变、公共服务之优。村卫生室直连市区医院,家宴中心、篮球场人气火爆,养老等服务送上门……“开往幸福的101路公交车,见证着我们的美好生活。”徐利军语气里满是自豪。
同样“底气”十足的,还有海宁市桃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金正华。“城里有的,这里都有;城里没的,这里也有。”作为“大桃园”片区重点村,桃园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带动周边11个村共同发展——和美乡村连片建设,花卉、稻米、果蔬等产业兴旺,“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广受好评……
来自基层的成功实践,让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曹爱珍受到了启发,“依靠‘千万工程’先进理念,浙江和嘉兴理顺了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思路方向清晰、举措打法精准、资源力量整合,值得学习借鉴。”她认为要坚持因地制宜,做好转化运用的文章,让鲜活的新经验新做法真正为各地所用、为群众造福。
20多年来,“千万工程”引领嘉兴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的既是生态宜居的“面子”,更是全面振兴的“里子”。从以深化“六改六融”为抓手的城乡一体融合到构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再到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运营,嘉兴正以改革赋能、创新破题,努力为全省全国提供更多新样本、好经验。
听,产业振兴协奏曲!
眼下的嘉禾大地,丰收与播种的图景交织。
考察团来到平湖市新仓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只见路一侧的田野里金色稻浪翻涌,另一侧收割后的田块里,一体化农机正进行小麦精量播种——这项技术可以节约种子20%以上,日播种超50亩。
嘉兴是“浙北粮仓”,如何以全省1/10的耕地贡献了1/6的粮食产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是新仓给出的答案。“我们拥有浙江省五星级农事服务中心,能提供‘耕种管收销’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年均服务本地及周边区域5万亩次以上。”新仓镇党委书记陈慧刚如数家珍,向考察团仔细介绍着服务功能、农机设备等。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对此很有共鸣,来自“产粮大省”的他,深知“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分量,“河南也在推进农业‘双强’,期待与浙江深化合作,共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大家猜一猜,一只黑松露黑猪肉粽可以卖多少钱?”在海盐的“嘉兴黑猪”全链共富基地,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曙卖了个关子,“68元,端午期间非常畅销。”从“卖得出”到“卖得好”,背后是链主企业推动特色产业全链增值的成果,也是浙江“土特产富”工程的缩影。“小产业如何做大?小农户怎样对接大市场?”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集智边拍照边思考。“嘉兴以龙头企业抓品种和销售两端、广大农户参与生产环节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他说。
乡村振兴,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这是与会代表们考察时挂在嘴边的“大实话”,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着力点。一手抓好粮食安全,一手壮大特色产业,嘉兴正统筹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奏响产业兴旺的新乐章,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走,撸起袖子去村里!
“在村里,我用一万块钱撬动了上千万!”桐乡农创园中,“新农人”廖万甜的一席话,引来考察团驻足。她的故事,是嘉兴乡村吸引青年、成就人才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