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19.64亿元!秀洲全市第一!
2025-09-12 14:30 来源: 撰文 看秀洲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现在,快递触手可及、无处不在。从“有你的信”到“有你的快递”,快递物流的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

今年上半年,秀洲邮政快递业延续发展势头,交出亮眼成绩单:1至7月,快递业务收入19.64亿元稳居全市第一,1.6亿件快递在城乡智慧物流网络中高效流转,展现出领跑全市的强劲态势。

从单点布局到“多点开花”

在圆通东方天地港项目现场,标志性的蓝紫色装饰板搭配金属线条,在阳光下熠熠闪光。随着一幢幢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这个占地1410亩的航空货运“巨舰”正一步步展现雏形。

作为圆通东方天地港项目中的核心区之一,共享型多式联运中心,是产业集聚的重要一环。该项目占地268亩、建筑面积超23万平方米,全面投用后预计日均进出港处理量将从280万票跃升至650万票。项目采用“品”字形结构设计,引入交叉带分拣机、六面扫、无人供件等高端设备,着力打造全流程智能化的“黑灯工厂”。圆通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项目作为国家邮政局第一批交通强国邮政专项试点,该项目也是秀洲区前瞻布局临空产业的成果,枢纽启用后,将有效缩短国际快递运输时间,助力跨境电商企业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

依托“海陆空铁”四位一体优势,秀洲快递分拨中心集群效应凸显。中通6万平方米转运中心货车往来频繁,江浙沪皖“次日达”覆盖率达98%;顺丰丰泰产业园冷链车整装待发,市级分拨中心集群日均吞吐超百万件快递。随着中国邮政市级处理场所即将迁入,秀洲将形成6大市级分拨中心集聚格局,满足全区各类企业物流需求。

截至今年7月,秀洲已拥有21家快递企业、218个分支机构及末端网点、405组智能柜,644个服务节点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城乡肌理,末端网点数量从建局初期的144个增至204家,服务覆盖面与便捷度显著提升。

从常规配送到“黑科技”赋能

每日凌晨,顺丰360水果仓内分拣、打包装车等工作在忙碌中有序推进。该水果仓通过高效运作,实现阳光玫瑰葡萄凌晨采摘、预冷处理后空运,下午即可送达上海餐桌。仓内还设置8间直播间,为嘉兴水果市场的商户提供个性化水果专属增值服务。

在秀洲,快递企业的服务能力早已实现全场景延伸。中通聚焦社区商业,与本地商超、生鲜平台合作开发“当日达”同城配送服务,通过前置仓布局将配送时效压缩至3小时内,2025年上半年同城业务量同比增长40%;在洪合毛衫市场,中通“驻企镖局”为电商商家提供打单、发货一条龙定制服务,年均处理1500万票毛衫快递。

针对不同产业客户的需求,快递企业也精准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顺丰为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产业客户提供“仓储+运输+包装+逆向物流”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库存可视化、订单智能化;为雅莹等制造企业开发“顺店通”系统,实现数据无缝对接,使直播间订单的仓内流转时效提升25%。

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从商业网点到居民家中,定制化快递服务正编织起贯通产业链、连接产销端的秀洲“民生纽带”。

从传统流水线转向数智化生产

如今,秀洲快递业生产模式正经历“智慧革命”。在中通嘉兴转运中心的监控大屏上,每辆运输车辆的实时位置、行驶轨迹、载货量清晰可见。

“全程仅需扫码一次,每小时分拣效率约5万件,分拣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处理同样数量的快件可以节省分拣人员约25%。”中通快递嘉兴转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通的自动化分拣流水线,有效避免人工分拣差错,确保了快递服务的时效性和稳定性。

顺丰智控中心则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分拣路径,将单件分拣时间从3秒缩短至1.5秒,分拣准确率达99.97%;通过自动化立体仓库实现货物“无人化”存储,仓储空间利用率提升50%,人力成本下降30%。

科技赋能还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一张小小的电子面单,三年多来服务了超50亿个包裹,节约纸张200亿张;采用生物降解塑料的包装袋,降解周期从200年变为1年;越来越多的电动配送车投入使用,零排放、零污染……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是快递业走向绿色发展道路的一个个脚印。

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秀洲快递行业从0到1破茧而出,从1到N茁壮成长,再到如今N+1的无限憧憬。“接下来,秀洲快递业也将以更强韧性、更优服务、更智模式为区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快递动力’,在方寸包裹间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秀洲邮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燕说。


来源:区传媒中心、区邮政管理局

编辑:朱丽佳

标签: 责任编辑: 看秀洲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