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阿婆,吃中饭啦!”中午11时左右,随着“彩虹车”的到来,家住秀洲区王江泾镇民主村的唐杏珠拿到了热乎乎的中饭,菜肴有狮子头、红烧土豆和炒豆芽。
“我们现在不用为吃饭发愁,子女也放心。”打开饭盒,唐杏珠边吃边向记者夸起了“彩虹车”。
作为浙江省城乡统筹水平最高的区域,当下的嘉兴农村,村富民强、环境秀美,然而伴随农村老龄化、空巢化趋势的加重,农村老人“吃饭”依然是个不小的难题。老人每天“凑合吃点”的背后是令人担忧的健康问题,更有无人陪伴的孤独和凄凉。
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为解决好空巢、独居、高龄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2022年9月,嘉兴秀洲区从王江泾镇开始试点,推出“彩虹车”助餐服务,一群特殊的“外卖员”上岗了。
“彩虹车”频获点赞,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如何让“空巢”变“暖巢”,让老人坐享“午餐到家”服务?连日来,记者跟着“外卖员”体验了他们的工作日常。
准时准点 午餐到家
“彩虹车”主要为农村老人送中饭,但其实发车时间要早得多。
每天早晨9时许,司机柏海荣就会准时来到为老人提供膳食的闻川社区老年食堂,清点餐盒,检查车辆。
记者注意到,“彩虹车”是一辆大红色三轮车,类似于快递车。车身上写着“关爱老人 健康用餐”字样和助餐热线。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柏海荣朝厨房走去,其实,厨房里的忙碌开始得更早一些。
洗菜、切菜、淘米、切肉、调料……早上5时,厨师钱海根就开始准备食材。“今天做糖醋排骨、炒白菜和红烧豆腐,有荤有素,营养均衡。现在一周内的菜式基本不重样。”钱海根告诉记者,对于菜品,食堂有严格的筛选标准,“给老人吃的,尽量少糖、少盐、少油,然后软烂一点,一般都会挑骨头、鱼刺少的。”
一些老人的饮食习惯,钱海根也记得清楚,“范四和不喜欢吃鸭肉,顾小妹的菜要无糖的,对老人的忌口我们列了个单子贴在食堂里,都会注意的。”
说话间,钱海根和柏海荣已经把餐食打好包,开始装上车。“每个老人一个餐盒,一个村的放在一个保温箱里。一个保温箱装14个餐盒,一车装10个保温箱,提前分清楚,上门的时候就快了。”
装车完毕,一脚油门,柏海荣带着记者,开始了“彩虹车”的送餐之旅。“我要给10个村送饭,一点都不能耽搁。无论刮风下雨,都要让老人在11点半之前吃上热饭!”他说。
长虹村、荷花村、东荷村……穿过大街小巷,又拐到乡间小道,柏海荣开着“彩虹车”一个村一个村地送饭。10时30分左右,“彩虹车”停在了民主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门口。村里的志愿者李明月和唐永明早已等候在这里,他们的任务是在接下去的30分钟内,把饭菜送到老人手上。
民主村共有26个老人订餐,根据路线,分头行动,李明月送12家,唐永明送14家。
“今天什么菜?”“糖醋排骨、炒白菜、红烧豆腐。”……很快,84岁的袁华来收到了第一份“外卖”。袁华来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外省工作,“原先我就自己烧点吃吃,有时候图方便,就冷饭泡开水,随便吃几口。今年腿脚越来越不好,买菜做饭更不方便了。幸亏村里有人送餐了,方便,而且吃得不错。”
“开饭啦,范大爷!”“来了,来了。”这边,唐永明骑着电动车来到了范根生的家门口,“老人有时候在附近转悠,那我们也要找到他,一定把饭递到老人手上。”
只见范根生乐呵呵地从家里出来,接过唐永明递上的饭盒,“一荤两素,准时准点。吃饭不操心,吃完打麻将,开心!”
办好“食事” 温情满满
12时左右,当天的送餐任务圆满完成。回到闻川社区老年食堂,记者又听到了更多关于“彩虹车”的故事。
“我们下村的时候发现留守、独居的老人越来越多,老两口一起时还会做顿像样的饭菜,一旦单独生活,吃饭就‘糊弄’起来了。有时候烧一次饭吃好几顿,荤菜一周都难得吃一次。稍微有点劳动能力的老人又总想着干活挣钱、补贴子女,吃饭这件事也是能省则省。”王江泾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陆三英告诉记者,推出“彩虹车”助餐服务,初衷就是想解决老人的吃饭难题,让他们吃得开心,也让子女无后顾之忧。
目前,王江泾镇以虹南、闻川、田青三个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食堂为试点,安排了3辆“彩虹车”,一辆车送10个村,覆盖全镇范围。
每个食堂都配备了保温箱,同时“彩虹车”的送餐路线也是经过科学规划安排的。同时,为了保证送餐速度,“彩虹车”到达各村(社区)后,再由志愿者分头将饭菜送到老人家里。“通过这样的接力,为的是一个‘快’字,保证饭菜热乎。”陆三英说。
记者注意到,闻川社区老年食堂饭菜的价格也很实惠。一荤二素收费标准为每餐12元。“60周岁以上老人还能享受每餐10元的公益价格,70周岁以上或特定群体老人再额外享受5元财政补助。”闻川社区老年食堂负责人宋玉英说。
“味道好,还实惠!像我这样70岁以上的,一顿只要5块钱,外面快餐店一顿至少也要15元。有一次我在王江泾医院住院,他们还帮我把饭送到了医院。”74岁的卜阿明从一开始推出助餐服务,就一直订餐,对“彩虹车”服务特别满意。
食堂持续稳定运营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为此,王江泾镇的老年食堂实行“公建民营”的模式,即利用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设施场地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公建民营,既可以保持公办养老机构的福利服务性质,又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提高养老机构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水平。”陆三英说。
一辆“彩虹车”让老人吃上了热乎饭,而支撑这辆小车跑得快、跑得好的是秀洲区打造的助餐联动服务体系。秀洲区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9.9万人,老龄化率26.16%,高于19.8%的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解决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吃饭问题,秀洲区精心组织,逐步形成了一体化农村助餐服务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老年食堂、养老机构、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食堂和五芳斋、众膳、金小悦等连锁餐饮机构是“中央厨房”,提供餐食;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是“配餐中转站”;养老服务人员则是“配餐终端”。“通过这样的一体化服务,打通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张佳雯表示。
截至目前,秀洲区已经实现所有镇(街道)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布点“中央厨房”17家,“配餐中转站”130个,送餐队伍36支,日均送餐1500多份。
“彩虹车”提供的服务也不局限于送餐。唐永明告诉记者,送完餐之后,他们有时会陪老人聊会儿天,也定期帮他们测血压、剪指甲、剪头发,在老人需要时提供一些代配药、跑腿等服务。“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我们每天来,有些事我们就‘代劳’了。”
“政府对这事想得周到、办得实在!我爸90岁了,送餐员上门,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经常陪老人说说话,老人有不舒服,他们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发微信给我们,这样我们真的放心多了!”范根生的女儿范火珍说。
【记者手记】
一顿热乎可口的饭菜,温暖了老人的心。
从钱海根早上5时开始准备餐食,到柏海荣风里雨里永远想着准时送达,再到村口志愿者们提前等候……在跟随“彩虹车”送餐的几天里,我们看到了无数这样的细节,并在这些细节里感受到了这群特殊“外卖员”的用心用情。采访的这几天,闻川社区老年食堂还在为老人更换新餐盒。对一些有忌口的老人,这次他们专门准备了不同颜色的餐盒,以便区别。
把关爱落实在行动上,把服务落实在细节里,我想这才是“彩虹车”受欢迎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有年迈的父母,我们也都会老,养老是谁都绕不过去的“必答题”。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我们期待出现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养老服务,就如“彩虹车”一般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道彩虹、一股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