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一场论坛看长三角明星村怎样炼成
2023-06-01 15:03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赵 晨 图片由区共富办(区城乡融合办)提供

城乡融合 共同富裕

近日,城乡融合促共富秀洲论坛暨第三届长三角“V30”村书记论坛在秀洲举行,江浙沪皖鲁的明星村书记与国内智库、党政部门和企业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动能。

  城乡融合是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也是人民群众的必然追求。城乡融合到底应该怎么“融”?从这场论坛,我们可以看到江浙沪皖鲁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或许也可以从中感知未来的发展方向。

秀洲实践获点赞




  

  “多年来,我们用心绘好幸福、和谐、共富三张答卷,从菜地变身宝地,配套设施越来越全,民生保障越来越好,产城融合越来越深,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幸福了。”论坛现场,秀洲区新城街道殷秀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效忠代表秀洲作共同富裕经验介绍,赢得了在场专家的肯定。

  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殷秀社区走出了城乡融合的“殷秀”路径。

  “多年前一家人离开了菜地,住进了套房,仿佛还在昨天。”凌福根是殷秀村首批拆迁的村民,种了20多年菜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当年搭满大棚的地方,现在已经都是高楼大厦。

  2008年,殷秀村撤村建居,约230户村民搬入安置小区殷秀花园,开启了美好新生活。据胡效忠介绍,“当年的村民征迁安置后,女的50岁、男的60岁就能拿到人均每月2000元以上的养老金,不少居民现在还在社区的楼宇企业里工作。”

  多年来,城乡融合发展使得殷秀从种蔬菜的小村发展为秀洲商贸腹地。如今的殷秀社区楼宇经济蓬勃发展。产业在变化,经济在发展,人力资源产业园的建成,让老百姓有了更多更宽更好的就业之路,殷秀人过上了“殷实”“秀美”的生活。

  在秀洲,像殷秀这样探索实践城乡融合路径的不在少数。新塍镇火炬村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

  楼房整齐划一、绿化美观整洁、管理井然有序,临街店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配套的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走进新塍镇火炬花苑,家家户户告别了传统农村散居模式,住进了环境优美的多层“小洋房”。

  这是新塍镇首创的进城农民登记备案制度,对全域土地整治退出宅基地后,实施公寓房安置,加快转移农民市民化,实现“无感进城”。

  而在距火炬花苑的不远处,是浙北地区最大的“万亩方”高标准农田。为了盘活耕地资源,新塍镇火炬村通过深化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机制模式,开辟增收“万亩方”,以承包地改革为基础,以股份化改革为核心动力,实行“全域整治+集中流转+标准农地”模式,打造集生产美、生态美、田园美、人文美于一体的“五彩新塍·万亩方”2.0版。

  如今,一个打造城乡融合共富新社区的火炬样板已经初步呈现。2022年,火炬村被区委、区政府确定为秀洲区“城乡融合共富新社区”样板村试点。以火炬村为试点的“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也成功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

  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大道上,秀洲先行一步,加快探索,风景正好。

  数据显示,2022年,秀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8.71亿元,荣获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2022赛迪百强区称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5万元和4.4万元,分别增长3.6%和6.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7:1,居全省前列、全国领先;高标准农田建设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优秀案例;高标准打造融合共富新社区火炬样板,入选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改革探索类试点以及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

  “特别是2019年,嘉兴市全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市委、市政府赋予秀洲区先行先试、为全市探索经验的重任以来,秀洲全面梳理城乡发展的历史演变、理论逻辑、使命与挑战,明确目标为率先构建融合共富新型关系,成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的样板区、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示范区。”区共富办(区城乡融合办)副主任孙东明介绍,秀洲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十大融合”路径任务以及“十大创新突破”改革重点,加大城乡综合集成改革力度,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均衡富庶的城乡融合共富发展新格局,书写了高水平城乡融合促共富的绚丽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上,秀洲区正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让世人看到城乡融合的美好未来。

  

城乡融合专家说



  

  在本次城乡融合促共富秀洲论坛暨第三届长三角“V30”村书记论坛上,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春华等多位专家,分别从高质量乡村振兴促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以及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作专题报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言献策、把脉支招。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

  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全面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浙江特点,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全面体现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社区现代化和农民人的现代化的“三农”融合共进的命运共同体;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生产高质量、生活高品质、生态高安全的“三生”融合共生的社会共同体;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产”融合共兴的经济共同体;四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化新技术、智能化新技术、生物化新技术“三技”融合赋能的科创共同体;五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市场主推的“三力”融合共推的事业共同体。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引擎,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大战略,把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导向,加大“两进两回”政策实施力度,积极引导城市资本、人才、技术、消费“上山下乡”,努力形成城乡互联互通、互促共进、共同繁荣进步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春华: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首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础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当前,扩大国内需求,改变农村面貌,农村欠账还很多,投资空间很大。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既可以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又可以有效扩大内需。要聚焦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短板,坚持公平和适度原则,强化分类指导,优化政策措施,健全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真正让农民满意。

  在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面,除了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还应完善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城镇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做到城镇与乡村各美其美、协调发展。

明星村里看经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如何破题?在此次活动现场,来自江浙沪皖鲁的村书记代表就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进行经验介绍。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978年的冬天,小岗人按下18颗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45年来,小岗村的改革创新一直在路上。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的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土地流转率达到了74%,从2018年起连续六年百姓分红1400多万元……可以说,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子,再到农村产权制度的分红利,实现的是小岗人红红火火的美好生活。小岗始终与改革同频,与时代同行。

  一直以来,小岗村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成立乡村振兴银行,设立产业基金,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等,将金融活水引入乡村,有效破解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了村民创业和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后完成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引水上岗、引淮润岗项目,不断优化农业基础设施,释放农业活力。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

  从一个落后的农村“洼地”到乡村振兴的“金山样板”,得益于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待泾村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五金”增收之路。

  一直以来,待泾村用好“调研”传家宝,找准振兴新引擎。2015年,待泾村抓住朱泾镇乡村郊野规划机遇,对村内600亩低洼地进行整体开发,打造以赏花为特色的“花开海上”生态园,2016年正式开园。截至2022年底,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

  2018年,朱泾镇领导班子形成了以“花开海上”生态园为基础,打造“芳香小镇”的构想。待泾村主动作为,依托网格化党建,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参与,做好社情民意等多方面调查研究。由村党总支带头,带领全村人一起走上“股金+租金+薪金+现金+保障金”的“五金”增收致富之路。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

  1998年,东斟灌村开始试种五彩椒,当年就试种成功,经济收入比种其他蔬菜增加20%以上,第二年全村50%的村民发展种植五彩椒。东斟灌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彩椒专业生产村。

  当村民大力发展五彩椒种植时,碰到了菜商强行砍价压价等问题。为此,村里领办果菜专业合作社,同步建立斟灌彩椒市场,形成了“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

  随着彩椒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东斟灌村党支部领办了第二个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动全体村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合作社根据人口变动和市场行情,股份一年一调整,承包费三年一变动,实行动态管理,为想依靠土地发家致富的社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高效化、资本化运营。

  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4.3万元,村集体收入也由过去的30多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80万元,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土坷垃”变成了“金疙瘩”。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

  1991年的东林村,是太仓出了名的落后村。

  如何找出路?2004年,苏昆太高速公路建设横穿东林村。得益于“三集中三置换”政策,村民们都住进了集中安置小区。空出来的耕地经过整治,形成了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东林村将目光聚焦到了发展现代农业上。

  2010年,东林合作农场正式成立。推行“大承包、小包干”的管理模式,改进成本核算,实行委托管理,用经营企业的办法来经营农业。随之而来的是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400多名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顺着江苏省农科院专家深入村里调研提出的秸秆“过腹还田”的技术思路,2014年,东林村又开始探索绿色循环农业,成立了村“味稻”党支部,先后建起了生态羊场、有机肥料厂、秸秆饲料厂。秸秆实现全量回收,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东北黑土”标准,村里的“金仓湖”富硒大米被评为江苏好大米十大创优品牌和苏州名牌产品。



标签: 城乡融合;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