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初识小蓬莱
2020-01-03 09:09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严金山

  “秀洲八景”之一,新塍小蓬莱,我居然从未去过。前些日,约三五好友一同开车前往。果然不虚此行。

  小蓬莱门亭古色古香,中间门上方四角临空翘起,其造型类似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有亭翼然”,漂亮而不失大气。

  园里的树木,高大浓密。虽已深秋,绿,却丝毫没有一点儿退让的迹象。贴上几百年树龄标签的大树,还真不少,国家级保护的树木,凭我这个拙劣的数学头脑,无论如何是数不过来的。

  同伴说:“是不是古树也喜欢轧闹猛,或者今天刚好有个什么重要聚会,只是我们不懂它们的礼仪而已?”我说:“任凭你这位诗人尽情地想象好了。”旁边的一位游客说:“绿色也会吃声音吗?不然,为什么人流涌动仍悄悄然的?”我只能笑笑,却答不上来。

  园内小路边的电子显示屏告诉我们:负氧离子1586/㎝3。我不知道这个概念的优劣标准,只感觉这里的空气很是清新,有一种秋阳下的凉爽。

  没走多远,我好像突然吝啬起自己的脚步来,舍不得前行。只见阳光在六百多年的紫藤萝上追逐着,挑逗着,偶尔掉下一朵来,摔成了碎片。我想把它捡起来拼成图画,可风儿又将它接走了。我便将视线顺着阳光落下来的方向看蓝天,发现那里有梦在飞翔。

  “紫藤花落点苍苔,古寺钟声隐隐来。”你看,清代著名新塍诗人黄驾白的诗句,让光线,让钟声,顺着紫藤萝的样子弯曲,滑下,溜走。

  “只听远远丛林中传来悦耳的声声鸟鸣。”金庸先生的话语,又如一股清泉涌上了心灵的封面。我想到《射雕英雄传》中,“欧阳伯伯,我爹爹在新塍镇小蓬莱给全真教的众老道围住啦……”

  原来,这里不只是美景,还是“名人佳作的根据地”。

  前面围栏外面,聚集了一群男女老少,顺着他们的视线看去,牌子上的信息表明,这是一棵具有1516年树龄的银杏,栽植于公元503年,树高28.5米,树围达6.8米,浙江省“年纪最大”。

  哇!好一个1516岁,这是个什么概念?经历过多少王朝?我羡慕他的长寿,敬仰他的经历。如果他会讲话,有多少故事、多少诗?我担心新塍的图书馆是不是装载得下。

  我胡思乱想着:曾经,他1000岁或者500岁时,人们早已经在供奉了吧,当时的香烛也许比现在还讲究。我又羡慕那些未来世的孩子,你们才是真正的幸运者。当你参加老寿星2000岁生日庆典时,场面又是何等的壮观。那时的你,会记得曾经的我吗?

  树旁用玻璃罩子保护着的两尊石碑,如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更是新塍文化的骄傲。上面的一条条纹路,看得出来是千年风雨走过的道路。依稀可辨的文字,便是小蓬莱沧海桑田的证书。

  围墙上有许多石碑珍品。唐玄宗某年,北宋某年和光绪某年。我不会古诗文,更不懂考古,只为自己身为嘉兴人,时至今日才知晓这个文化园地而惭怍,亦感传播这一文化的责无旁贷。

  蓬莱阁依水而出,端详外观,就和烟台的蓬莱仙境联系起来。水的南边有两个荷花池,在那儿遛着小狗的老者对我们几人娓娓道来:小蓬莱最早属于千年古刹能仁寺的一部分,原名环清房,是寺中高僧澹林大师和香客清修之所。两座荷花池,其实原是僧侣的放生池,清光绪丁丑年(1877)重建时,改名小蓬莱……

  加个“小”字,一来有别,二来可爱,怎么看都沾上了仙气,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成语来形容新塍人的作为,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环清水秀一桥飞,唤作桃源径满菲。”新塍诗人洪凌源留下的《凤山杂咏》颇有情趣;镇上篆刻家吴永申,在青石上刻出“凤山”两字,也独具匠心。寻根溯源,原来,凤山的出处是小蓬莱的地形如丹凤展翅。真为之拍手叫绝。

  古刹能仁寺是小蓬莱景区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里香客不绝,来自上海浦东的黄阿姨一副虔诚的模样,聚焦了许多目光。她笑着对我说:“敬佛祖,行善事,是对老祖宗创造的文化的一种敬仰。”不管旁人怎么看,我是真实地点了头。

  僧侣抑扬顿挫的早课声,和着风在树叶间拉响的手风琴,让游客静心驻足聆听,注目凝望。我看着,听着,仿佛自己融进了一种境界。

  回眸“曲径回栏”“小桥接槛”“平堤烟柳”“南院风篁”,大有委屈它们的心情:你的美,我无法用碎片的文字还原,只能让后来者续篇了。


标签: 责任编辑:平彩娟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