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街镇风采
洪合推出定制版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站
2020-12-07 09:12 来源: 南湖晚报 撰文 N晚报记者 周佩佳   通 讯 员 王 超 吴锌娟

  细节暖心设计获居民点赞

  昨天,秀洲区洪合镇人和新家园六区的张阿姨出门扔垃圾,但是跟前段时间只拎一袋不同的是,现在的她每次拎两个袋子,“一袋是厨房里产生的易腐垃圾,主要是菜叶子;一袋是其他垃圾,包装袋就是这种垃圾了。”

  别看现在张阿姨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小区正式投入垃圾分类定时定点设备前,她还有过抵触情绪。后来看到小区环境变好了,张阿姨也逐渐转变自己的态度,“镇里工作人员上门来宣传,说垃圾分类是为子孙谋福利,我觉得很有道理,一定要严格分类投放。”

  自7月份洪合镇第一座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站在洪涛苑小区投入使用以来,垃圾桶不见了,蚊虫苍蝇找不到了,小区环境干净整洁,居民一致给出好评。与此同时,洪合镇总结定时定点投放站建造经验,在学习其他乡镇做法的基础上创新模式,强势加推定制版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站,全面推行定时定点投放模式。

  目前洪合镇已建成定时定点投放小区10个,建设前有点位212处、垃圾桶396个,建成后有点位21处、垃圾桶96个,撤桶建箱前后共减少点位数191处、减少垃圾桶300只。

  科学规划,量体裁衣

  洪合镇此次加推的定时定点投放站,每个站点尺寸都根据小区实际量身打造,共建集置投放站4座,配有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智能投放设备、智能可回收物一体机、智能发袋机,居民投放垃圾时可选择人脸识别、二维码识别、刷二维码卡、手机APP等多种身份识别方式,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使用。安装洗手盆、镜子,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后清洗和整理着装,电脑显示屏实时滚动播放居民投放相关数据。各座投放站专门建设保洁人员安心屋。

  为满足小区不同位置居民的垃圾投放需求,在集置投放站的基础上,设置“小点位”10处,各配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两灰两绿智能投放设备一台,既满足较远居民日常投放需求,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公共区域的占地,并通过技术参数调整,与集置投放站开放时间相同,实现“小点位”定时定点。

  东方景苑小区共两幢居民楼,小区居民多年来已习惯将垃圾投放至一个点位。如何让居民继续保持垃圾投放习惯,又符合定时定点要求?答案是改造。将小区原有投放点位扩建并智能化,考虑投放点在转弯处,车辆通行需要,不能建设大规模集置投放站,因此采用升级版“小点位”模式,在“小点位”基础上,配置智能可回收物一体机、有害垃圾箱、智能发袋机,并架上雨棚,一个简单大方的定时定点投放站就完成了。

  创新模式,洪合定制

  洪合毛衫产业发展呈“处处小作坊、家家搞加工”的特点,所以没有上班族大军,居民个个在家“上班”,中午吃喝产生的垃圾量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常规的早晚定时开放满足不了居民投放垃圾的需求,因此,洪合将垃圾分类投放站开放时间设为3个时段,分别是6:30~9:00、11:00~13:00和17:00~19:30。

  臭味一直是垃圾投放点位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洪合采取“四重防臭”措施,让臭味出不来。一重封闭式智能投放箱,二重内置除臭系统,三重空调降温(夏季高温使用),四重智能喷雾除臭系统,不给臭气一点机会,使毗邻居民安心,还小区清新的空气。

  定时定点投放站的另一个特色便是设置三格式污水池,对垃圾桶和洁具清洗污水进行分格沉淀,比重大的物质沉入池底进行化粪处理,比重小的部分浮于水面上层,可从清理口捞出,同时废水在此时产生化粪作用,并培育出适合性和活性很强的微生物群体,使一部分结构复杂、难分解的有机物被降解为易分解的物质,便于后续污水处理。

  暖心细节,彰显大爱

  对于户外工作者来说,在疲惫的时候能有个休息的地方是再好不过了。

  洪合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站旁边有一间小屋,在冬日寒风中显得特别温暖,这就是洪合保洁人员爱心屋,内配空调、冷热饮水、应急药品、休息座椅、应急充电器,可供行人紧急避雨、保洁人员和劝导员休息、居民闲坐等。

  建设爱心屋体现了社会对基层保洁人员的关爱和尊重,通过这一方式,还可以引导大家关注这一群体,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共同维护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

  昨天早上,住在人和社区的张阿姨投放垃圾后,去洗手池洗了手。“扔完垃圾还有地方洗手,考虑得真周到。而且水还是热的,真是暖心!”洗完手,张阿姨对洗手池格外认可。

  洪合镇在此次建设定时定点投放站过程中,充分考虑百姓需求,冬季出暖水,配置洗手液。此外,每个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站还配备了灭火器。一旦发生火灾,可以保护人身安全,保障设备不受大损失。


标签: 洪合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