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街镇风采
上岸渔民往后“渔”生更有奔头
2020-08-19 17:33 来源: 区传媒中心 油车港镇 撰文 陈晓逸

  临近过年,村民们聚集在鱼塘边,将围堰打开,栅栏放下,放水进荡,池塘见底。留在塘中的,就是满满的渔获。塘中的鱼儿上下翻飞,鳞光闪耀,鲫鱼、花鲢、青鱼、鲤鱼……大小不等,满塘皆是。

  这是油车港镇马厍花苑三期居民周宝金这些年时常梦到的场景,“‘水上漂’的日子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整个生产方式的改变,全部得益于‘渔民上岸’工程。现在想想,真是恍如隔世。”


  抬头望天,低头见水

  吃过晚饭,周宝金坐在沙发上,边吹空调边看电视。此时,在离小区不远的麟湖湿地公园,老伴周六宝正和邻居们潇洒地跳着广场舞。

  这样的生活,在几年前对周宝金来说是奢望。今年73岁的周宝金从小随父母在油车港栖真、王江泾双桥一带的水域养鱼捕鱼,小小的渔船曾经承载着全部的生活和希望。


/mcnpic/202008/20200817/2020081715976446648534661.jpg


  “抬头望天,低头见水”,是周宝金记忆中的儿时生活。直至成年前,他和父母都住在一条摇晃的乌篷船里,四处打鱼为生,过着“水上漂”的日子。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的栖真公社党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百姓生活的诉求,决定围垦油车港辖区内的南官荡,并建立南官荡商品鱼基地。于是,周宝金一家迁移过来,加入了栖真乡水产大队,分了鱼塘,住进了公房,生活慢慢稳定下来。

  1979年成立的栖真乡水产大队,当时共有83户336人,是不折不扣的“大渔村”。每天天微微亮,河面上还氤氲着潮湿的水汽,渔民们就要驾着渔船外出捕鱼卖鱼了。

  计划经济时期,渔民的养殖收入比较高,他们逐渐改变以船为家的生活状态,周宝金就在鱼塘的池埂上盖起了二层小楼。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岁月变迁,渔民的养殖收入开始明显下降。

  “渔民挣不到钱,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周宝金说,鱼塘后期底下的淤泥越来越多,设备也没钱维修,养鱼就进入了“死循环”,效益越来越差。

  年轻人开始上岸到工厂里打工,但老渔民大多文化程度较低,除了捕鱼没有任何谋生手段,也没有一寸土地,根本无法从事农业劳作。此外,渔民没有宅基地,无法建造新房,原先的房子大多破旧不堪,生活矛盾日益突出。


  渔民变居民,生活更如意

  2012年,油车港镇正式启动“渔民上岸”工作。周宝金所在的渔村在2013年拆迁后,全部渔民分到了镇上马厍花苑三期的房子,曾经以为会在船上度过一生的老渔民,洗脚上岸,开启了新生活。

  来到马厍花苑三期,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贯穿整个居民小区。道路两边干净整洁,樟树、紫薇树高低错落,绿意盎然。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安置房整齐地坐落在水泥路两旁,房前屋后的月季开得正艳。


/mcnpic/202008/20200817/2020081715976446715575665.jpg

  周宝金分到了两套房,面积共241平方米。他将其中一套给了儿子,自己和老伴则住进了另外一套。走进周宝金的家,电视、冰箱、空调,各式家电一应俱全,120平方米的空间,让老人觉得住得很舒坦。

  以前,周宝金披星戴月、日晒雨淋,整天在水上忙碌。夏天时,炎热难熬,他就跳进河里洗澡;在船上,没有娱乐,很多时候感到无聊,只能对着鱼塘发呆。

  现在,老人过上了另一种生活。在小区所在的麟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乒乓球活动室、舞蹈室、休闲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文化礼堂活动室、健身房等公共设施,让周宝金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

  更让周宝金和老伴安心的是,两个人可以享受养老金,每个月加起来有4500元之多。除养老金外,上岸渔民都入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以前天天起早摸黑卖鱼,现在生活好了,每天早起晨练1小时,身体好,越活越年轻!”周宝金笑着说,“做了一辈子渔民,想不到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很满足。”


标签: 油车港镇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