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综合机械化率91.63%,推动田野上的“效率革命”——解锁嘉兴丰收的“科技密码”
2025-11-17 08:58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91.63%——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嘉兴广袤田野中正在发生的“效率革命”。

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的嘉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91.63%,高效农机赋能丰产增收,靠着智能耕种、精准管护,去年嘉兴粮食播种面积233万亩、产量达20亿斤,持续领跑全省。

是什么让嘉禾大地的农业能在效率与产量上双线领跑?答案,就藏在这场从田间到云端的科技革命里——

我们看到,平湖后稷数字农业工厂里,6台机械臂同步作业,30只金属抓手将生菜绿苗精准放入种植槽;南湖区凤桥镇的稻田上,无人机在空中快速移动,精准播撒种子;海盐青莲生猪数字牧场里,每头黑猪佩戴的智能耳标实时回传体温与运动数据……这些充满了科技感的场景,正是嘉兴农业“效率革命”的生动实践。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这片江南水乡的农业基因。

“芯”片升级:从实验室到田野的科技突围

“以前国内95%的西蓝花种子都要从国外引进,农民没有选择权。”站在秀洲区美之奥种业的育苗棚里,马存发回忆起8年前刚入行时的困境。

从西南大学蔬菜学专业硕士毕业后,马存发选择走进大棚,与泥土和种子为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不能一直受制于人。”言语中,传递出坚定的信念。

在实验室与大棚之间,马存发带领团队开启了攻关之路。运用生物育种技术,他们将原本需要10年的育种周期,成功缩短至2到3年。他关于甘蓝基因编辑的研究不仅登上园艺领域顶级期刊HorticultureResearch,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正在这片大棚里生根发芽。

如今,全国市场上超过一半的国产西蓝花种子都源自这个看似普通的大棚。那个曾经被“洋种子”垄断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科技“芯”动力的背后,是强大人才与平台体系的支撑。去年,嘉兴新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102人、农创客1457人,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技术和情怀来到这片土地。

“我就是被这里的‘农业硅谷’吸引来的。”“草莓博士”尹淑萍站在她的“草莓工厂”里,看到如今满目的绿意,不悔当初的选择。2021年,这位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来到平湖广陈镇,创建了嘉兴佳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在这里,草莓苗并非扎根泥土,而是生长在悬挂的钢架槽中,科学配比的水肥通过数字化系统精准送达每一株幼苗。

“技术是关键,平台是支撑。”这几年,尹淑萍带领的团队凭借草莓三级脱毒育苗技术,使种苗存活率在95%以上,以16项专利构筑起技术壁垒,草莓苗繁育的产量达到传统草莓苗繁殖方式的10倍。

马存发和尹淑萍的故事,还在嘉禾大地上不断复刻。嘉兴以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平湖农开区为起点,全面推广“广陈模式”,构建起覆盖种业研发、草莓种源等特色产业的“一核四芯”高能级产业平台体系。

放眼全市,185家农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14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共同构建起了农业科技的核“芯”竞争力,让实验室的突破,能更快“带飞”一片产业。

机器换人:从地面到云端的效率跃迁

这阵子秋收,桐乡石门湾的“大米书记”张卫兴忙得不得了。石门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里,四层楼高的智能烘干机昼夜不息,金黄稻谷在流水线上自动完成烘干、脱壳、碾米、抛光、包装的全流程。

“机器不停,人倒班。”张卫兴擦了把汗,语气里透着自豪,“这条‘一条龙’生产线,一天能‘吞’下上千吨稻谷。”

这位与土地打了30年交道的农人,亲历了从“弯腰插秧”到“直腰开机”的巨变。他清晰记得:2008年,首批插秧机开进石门湾时带来的震撼。“人工插秧,一天最多7分地。机器一下来,一天50亩。”他伸出五指,“这差距,天壤之别。”

真正的变革始于2019年。石门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成立,推动“小田”变“大田”,“大米抱团”发展模式让机械化威力尽显。去年,中心联动12个稻米产业村,实现全程机械化服务12万亩次,营收突破7707万元,9个村共享450万元分红,8000余户农户受益。

从“面朝黄土”到“指尖管理”,嘉兴农业的“机器换人”正从地面延伸至云端,彻底改写生产方式。

近年来,嘉兴构建起“1+3”政策体系,涵盖设施设备更新、农机报废补贴等关键环节。

今年初以来,全市已申请购置补贴机具3047台(套),发放补贴资金2338万元,进而推动全市新增高速插秧机155台,完成水稻机插面积66万亩。

机械化的浪潮更已涌向天空。在海盐绿优农场,一架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正在进行田间“体检”。“300多亩麦田,20分钟拍完5000张照片。”农场主陆海滨操控着遥控器说。

如今,全市2200余架农用无人机年作业面积超2000万亩,飞手们手持遥控器,轻松完成播种、施肥与巡田。无人机不再只是工具,更是空中的“智慧之眼”,推动农业低空经济迈向新高度。

智慧赋能:从经验到数据的管理变革

“以前想都想不到,现在能这么种田。”海宁马桥街道的种粮大户沈峰平用手机圈定作业范围,设备便开始自动精准施肥打药。

在马桥“万亩方”农事服务中心,一边是成片黄金田野,一边是巨大电子屏幕——田野里,孢子捕捉仪、土壤检测仪、智能虫情测报仪等设备组成“田间守卫队”;屏幕上,土壤湿度、环境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跳动。原来,这里的稻田有一颗“智慧大脑”。

而在7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耕地零碎,田埂纵横,大型农机无法掉头,施肥打药全靠人力。

沈峰平对当时种田的场景记忆犹新:“最怕施肥打药。背着80斤重的打药机,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抢窗口期就两三天,错过了,整年辛苦可能白费。”

转变始于2018年开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户集聚搬迁,节余出集中连片的土地空间。现代化农业“万亩方”项目入驻,用科技颠覆了种粮方式。

摆脱了起早贪黑管田的日子,种粮大户们现在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有了‘智慧大脑’帮忙,错不了。”沈峰平感到很满足。

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让嘉兴农业从“经验依赖”走向“智慧决策”。

近年来,嘉兴持续迭代“数字化种养基地—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发展模式,打造“科技范”“未来感”十足的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全面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会“思考”的温室,种出高品质的菜。在嘉善,全亚洲最大的单体叶菜种植工厂里,成千上万盘生菜正漂浮在营养液中悄然生长。依托垂直农业大数据算法,嘉善中荷数字农业科创示范中心亩产达到50吨以上,是传统露天种植模式的80倍。

在南湖区湘家荡农业数字化工厂,管理人员在手机上就能调整作物的水肥供给。2.5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员工数量不到20人,却管理得井井有条。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63家、未来农场7家,数量分别居全省第3、第2。此外,桐乡、秀洲、平湖、海盐、南湖、海宁6个县(市、区)上榜“2022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数量位居全省第1、全国前列。

无人驾驶拖拉机耕耘土地,无人机低空播撒绿肥,智能灌溉系统根据云端指令悄然运作……在嘉兴,科技赋能农业的新范式,已从理想照进现实。

标签: 责任编辑: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