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走在施带路上,风都是清爽的,再也闻不到当年的染料味了。”昨天,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东区智慧港工业社区党支部书记沈慧琪,指着路边的现代化厂房感慨道。
支撑这场蜕变的,是这里精准锚定的“4+1”产业发展体系,海宁智慧港构建以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布局,让4600亩低效用地重新焕发生机,变身“腾笼换鸟”先行区的核心地带,见证了高端项目密集落子、低效产能加速腾退、产业生态持续完善的华丽转身。
项目快落位:
低效土地焕发高端动能
项目落地的速度,是衡量转型决心与成效的标尺。
在立昂东芯微电子项目的洁净车间外,企业副总经理卢海参看着满负荷运转的生产线介绍:“得益于这里的高效服务,我们在300天内完成了水电气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场地装修、生产设备进场安装调试等工作。”该项目投资12.75亿元,实现了6英寸微波射频芯片的量产,预计亩均税收可达48万元,是2018年东区亩均税收的3倍多,产业“含金量”不言而喻。
不远处,原瑞星皮革区块也焕然一新,芯能科技绿色能源产业园正在进行设备搬迁。这个总投资5.9亿元的项目,将在这片120亩的土地上建设年产500MW光伏组件及智能电网设备、充电桩生产基地,为区域绿色能源产业补链强基。
当一幕幕效果图变为实景,项目落地的“加速度”还在持续刷新。今年初以来,得伟高端装备、显昱新材料等项目相继签约落户,未来将为智慧港的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更坚实的动力。
“每块腾退土地都精准匹配优质项目,既要‘腾得出’,更要‘用得好’。”海宁经济开发区企业服务(项目推进)办副主任朱铁溢欣喜地看到,随着这些项目陆续投产,智慧港“4+1”产业体系更加坚实,为海宁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攻坚出实招:
清单化机制破解转型难题
七年前,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东区还是另一番景象。
“东区是1992年开发区成立时的启动区块,最辉煌时集聚了近70家皮革、印染企业,但2017年亩均税收仅14万元,土地资源紧张与产业层次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海昌街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办主任沈斌回忆,随着浙大国际校区投用、城际铁路开通、鹃湖生态湿地环境改善,区域区位优势凸显,“再不转型,好机遇就浪费了。”
为让腾退有序、招引高效,海宁经开区、海昌街道构建了一套工作体系——先梳理企业产值、能耗、税收数据,筛选出不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清单;再围绕“4+1”产业方向,对腾退区域分期清册,并绘制了三年作战示意图,明确每一年的腾退目标与节点。
针对腾退企业的不同需求,海宁经开区、海昌街道打出“组合拳”:既有覆盖企业资产补偿的整体收储政策,也有针对腾退后继续发展企业的配套政策。小微企业腾退后若租赁国资产业园,可享受租金减免、政策申报优先等优惠;对于需要异地搬迁的企业,提供再安置选址指导。
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了“快腾退、早交地”。从企业收储签约开始,工作人员便全程跟进,同步推进厂房清空搬离、设备拆除、土地平整等环节,实现“一条龙”服务。更重要的是,征迁条线与经济发展、项目招引、项目推进部门建立协同机制,企业刚完成腾退,招引团队便已带着项目方案进场,土地“清零”即“招商”,改变了以往腾退后土地等项目的被动局面。
正是这套“清单化管理、政策化保障、协同化推进”的机制,让东区在短短几年内完成52家企业收储,为项目落地腾出了空间。生态强赋能:
“筑巢引凤”培育产业集群
走进万物工场园区,现代化厂房错落有致,众多智能装备、生物医疗领域的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
“我们最初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产业生态和配套服务。”浙江小安优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瑛表示,作为小安科技集团的生产制造基地,小安优行生产的智能中控产品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今年上半年,我们的产值增长了40%。”
小安优行的成长,正是海宁智慧港“筑巢引凤”的缩影。万物工场作为这里首个百亩以上“腾笼换鸟”项目,容积率从0.9提升至1.6,2024年亩均产值达253万元,较改造前提升90%。目前,园区已引进东柔新材、迈博瑞新材、长三角空天院等16家优质企业,形成了“智能装备+生物医疗+航空装备”的产业格局。
企业的集聚,也对产业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智慧港区块的交通路网持续升级,施带路(金星路至524国道)、长生堰路(长山河至姐妹餐饮)改造项目先后完成,通达性显著改善。未来,还将建设连接鹃湖科技城的道路,进一步打通“科创+产业”联动通道。在生活配套上,位于施带路与08省道交会处的万物工场二期人才公寓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378套精装修房配备齐全,将为园区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便利生活,助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除了“硬环境”,“软服务”同样暖心。2023年6月成立的智慧港工业社区,通过“五心”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活动,服务企业职工2500余人次,用精准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
从昔日烟囱林立,到今天科创企业云集,这场蜕变,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革新。如今,这里正朝着“年产值破300亿元”的目标稳步迈进,书写“腾笼换鸟”促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