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浙江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应用标杆企业、人工智能服务商及“数智优品”名单公布。嘉兴表现亮眼,有19项品类入选,多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成效不断显现。
眼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千行百业。今年,嘉兴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赋能应用为突破重点,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集聚产业和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今年1至8月,嘉兴183家人工智能规上企业实现营收448.5亿元,同比增长14.3%。
人工智能服务商类别实现“破零”
在位于嘉兴南湖高新区的易迪希医药科技(嘉兴)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奋力攻克难关。
该公司致力于打造领先的数字化药物研发平台和智能化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今年1至8月,营业收入达1.23亿元,同比增长10%,预计全年达1.9亿元。在当前CRO及生物医药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易迪希仍保持逆势增长。
作为易迪希的主导产品(服务),药物临床研究数智化运营一体化系统将临床医药研究全生命周期纳入数智化管理,保障数据的可溯源性,弥补了医药临床试验数据全流程数智化管理领域的短板,同时实现了进口替代。目前,易迪希已与2000多家知名药企合作,该系统用户分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6000多个临床试验顺利开展,助力400多个研究数据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核。
凭借深厚的创新研发实力,易迪希此次入选浙江省人工智能服务商,同时入选的还有浙江数翰科技有限公司,我市也由此实现该类别“零”的突破。
除此之外,我市中扬立库、太美医疗、德威不锈钢、雅莹集团、云切在线5个项目入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入选数量列全省第三;晶科能源、加西贝拉、恒业电子、巨石、福瑞泰克5家企业跻身应用标杆企业,入选数量列全省第二;麒盛科技、蓝鸽科技、凯乐士等7家企业入选“数智优品”,入选数量列全省第二。一批“嘉兴造”AI产品正加速走向全国。
根据计划目标,到2027年,嘉兴将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标杆企业、标杆应用场景、“数智优品”、高质量数据集各100个,带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规模突破1000亿元。
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前不久,一场以“AI时代的工作方式”为主题的钉峰会在海宁举办。本次峰会吸引了嘉兴百余家贸易、制造等行业优秀企业代表参与,共同探讨AI技术在企业数智化转型中的实践路径。
海宁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和外贸基地,数字化土壤深厚。数据显示,目前,海宁已有近35000家企业组织使用钉钉平台进行日常运营与管理,覆盖当地注册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作为拥有7亿用户的智能协同办公平台,钉钉致力于服务企业数智化转型。“钉钉致力于用好的产品、普惠的AI服务千行百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服务好海宁企业。”钉钉服务中心总经理路晓曼表示。
今年初以来,人工智能软硬件应用让人眼前一亮,一批新产品、新技术集中亮相。此次峰会现场,相关专家也结合国家政策,阐述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义和路径。
如何进一步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嘉兴以实际行动作出回应。今年,嘉兴出台了《嘉兴市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同时,推进落实《嘉兴市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大项目招引,加速技术创新,加快场景应用,优化产业生态,打造长三角智算中心,在支持算力应用、模型开发和推广应用、标杆创建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AI赋能传统企业开启转型新路
传统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过程中常面临“系统孤岛”问题,比如业务在A系统、审批在B系统、数据在C系统,员工每天要切换多个平台,效率低、易出错。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以海宁皮革城为例,2018年开启数字化转型,使用AI数字化平台作为办公统一底座和入口,高效服务本部6000多户商户、上万家档口。
通过AI数字化平台,海宁皮革城将内部审批流程与自建的大数据平台无缝集成,实现了“审批即生成合同、数据实时回传”的一体化操作。“过去审批在线上,合同在线下。审批过程中,需要人工下载、打印、查看、修改、签字,版本管理混乱,现在通过平台,合同模板自动生成、变量自动填充,经办人修改留痕可追溯,从源头上杜绝了版本错乱与操作风险。”海宁中国皮革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政宇以“电子合同”场景举例介绍。
过去,一份合同从发起到签批归档,少则3天、多则一周,现在最快两个小时即可完成。海宁皮革城年处理合同超2万份,仅纸张与打印成本就节约20余万元。
从合同流程的优化、权限风险的管控,到数据资产的运营、AI场景的探索,海宁皮革城的每一步转型都紧扣业务痛点,为更多传统企业拥抱AI、实现智能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
“我们正在考虑将十年来积累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推广到更多海宁企业,赋能本地企业。同时,探索更多AI应用场景,开启AI时代的转型新路。”姚政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