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红船起航地 科普新高地壮大科普之翼为嘉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9-12 08:58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智能仿生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循着指令精准抓取物品,每一个细微动作都透着浓郁的科技魅力;不远处,宇树U2机器人翩翩起舞,云深处四足机器狗默契伴舞,一举一动灵动又协调……在嘉兴桐乡乌镇STEAM青少年科创基地,前来参加乌镇青少年科技嘉年华的观众,被这场“科技秀”牢牢吸引。而这样的场景在嘉兴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科学的种子正生根发芽,科技创新的活力正迸发涌动。

今年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嘉兴主场活动全面启动。嘉兴市科协深入践行市委“六干争先”部署,早谋划、早行动,在科普领域持续探索、创新实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全市今年组织科技大赛15场,参与人数同比增加42.8%,其中承办国赛总决赛3场,比上年同期增加2场;嘉兴市第二批“英才计划”学员58.3%进入985/211高校;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科技志愿者人数已超2.6万人。

科学大赛点燃市民科学热情

近年来,嘉兴的科技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科普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期,3场教育部白名单科技类赛事国赛齐聚桐乡,分别是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挑战赛。

这些高规格赛事吸引了全国约10万名青少年、家长及工作人员(指导老师或带队老师)现场参与,为嘉兴青少年搭建了展示科技才华的广阔舞台。赛事期间,首届乌镇青少年科技嘉年华同步启动——通过科技展览、科普讲座、互动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青少年亲身体验前沿科技产品,与科技大咖面对面交流。

嘉兴市首届科普传播作品大赛同样成绩亮眼。大赛共收到1600多份作品,涵盖科普剧场、科普动漫、科普实验、科普装置等多种类型。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科普魅力,吸引众多科普爱好者参与,既挖掘出大量优质科普内容,也为嘉兴科普事业提供了丰富素材,让科普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参加这次比赛既能展示自己的创意又能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我觉得十分有意义。”来自南湖区的参赛者王言之女士说。

除了以赛事点燃大众科学热情、挖掘优质科普内容,嘉兴市科协还通过常态化品牌活动,搭建起科学传播的“直通车”。自2016年起,嘉兴市科协已连续10年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走进全市四五十所中小学,

(下转2版)

(上接1版)

为师生带来丰富多彩的科普讲座;自去年起,更有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加入巡讲队伍,将受益学校数量拓展至100所,每年近10万名中小学生能现场聆听讲座、直观感受科学魅力。如今,这项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巡讲活动已成为嘉兴科普的“金名片”。

科普达人构建科学传播多元矩阵

作为浙江省唯一实施中国科协“英才计划”的地级市,以及全省唯一“科教融合”试点城市,嘉兴为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2022年、2023年两批“英才计划”学员中,55%以上学员进入985/211高校学习,高达90.8%的学员在本科阶段,仍选择了与参与“英才计划”期间所学方向相关的基础学科或前沿科技专业。其中,学员刘浩宇以第三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登上国际学术期刊,其参与发现的新物种获国际学术界认可——这一成果不仅是基础科研领域的突破,更让嘉兴的科普影响力迈向国际舞台。

嘉兴还积极打造各类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不同群体的专业优势。“金平湖博士”科普团深入校园、社区、企业,传递最新科研成果与科学知识,形成了鲜明的品牌效应;在浙江省网络科普达人TOP10中,平湖市有2人入选。

海盐县36所中小学校实现科学副校长全覆盖,这些副校长多为高新企业、高校和科创平台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浙江省科学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兼任海盐县科学副校长)冯军表示,希望通过现象式、场景式教育项目,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做好青少年的“科学引路人”。

此外,嘉兴持续完善科普人才职称评价体系,为科普工作者职业发展畅通路径。自2024年开展以来,该体系已成功评定初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在科普讲解队伍建设上,通过培训、竞赛等方式提升讲解员专业素养,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普讲解队伍。其中,海宁市已建立32支科技志愿服务队、224个村社小分队,吸纳2900余名志愿者,科技志愿服务人次同比增长120%。

科普阵地突破时空限制便捷触达

嘉兴扎实推进科普阵地建设,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格局。《嘉兴市科普地图》系统整合全市科普资源,精心规划的10条特色科普路线,成为市民开启嘉兴科学之旅的实用指南。值得一提的是,在嘉兴的科研院所同步配套推出8堂新质科普课,为科普体验加码。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例,其通过开放海纳动力系统研究中心,推出《探索燃气轮机动力系统》新质科普课,让市民近距离接触科研设施,直观了解科研工作全流程与核心方法,真正打破“科研高墙”。

科学普及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是嘉兴科普的鲜明特色。南湖区“红船引航科普行”活动依托南湖革命纪念馆等丰富红色资源,在开展科技实验、前沿技术讲解等科普环节时,同步融入红船精神解读、爱国科学家事迹分享,让参与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熏陶,实现“学科学、强思想”的双重目标,推动科学普及与红色教育同频共振。

创新科普传播方式、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已成为提升科普实效的关键。海宁市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全新科普模式,不仅精准搭建起58个专属科普微信群,覆盖1.6万名居民用户,累计推送权威、实用的医学科普信息超4500条;还打造了“每周固定直播讲座”品牌,至今已持续举办290期,吸引超6万人次居民参与听课,让科普突破时空限制,更便捷地触达大众生活。

村庄科普化是推动城乡居民科学精神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其中,海盐雪水港村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特色,推动文旅与科普在乡村共融互进,走出城乡居民科学精神共同富裕之路,成功入选省“浙里科普”创新示范试点;海宁市周王庙镇充分利用蚕桑特色资源,每年5月组织开展云龙蚕俗文化旅游节,普及裹蚕讯粽、剥丝绵、缫丝等传统技艺,将科普与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科技小院是集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平台,也是推进农村科普、服务“三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撑。秀洲区拥有3家国家级科技小院,依托平台邀请院士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助力农科教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跨区科普则是打破地域壁垒、整合优质资源、拓展科普广度的重要依托。嘉善县“科普护照”精准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资源互通、服务共享”为核心,整合沪苏浙优质科普资源;居民凭“科普护照”无需额外备案注册,即可便捷预约跨区科普活动、享受合作场馆优惠,真正让“家门口的科普”延伸为“长三角的科普”。

随着首个全国科普月嘉兴主场活动全面启动,嘉兴科普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校园里的科学副校长到网络上的科普达人,从乡村的科技小院到城市的科技馆,嘉兴正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网络。

嘉兴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完善科普工作体系,推动科普事业迈向新高度,为嘉兴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普力量。”

标签: 责任编辑: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