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从血色滩涂到发展热土一座港城的山海回响和发展跃迁
2025-09-03 15:14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白头颈老鸹嘎嘎叫,十月初三鬼子到,头阵飞机,二阵打炮,三阵枪来四阵刀……”这首乍浦民间歌谣“十月初三鬼子到”所传唱的,正是1937年侵华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入侵乍浦时的场景。

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日军第10军在上海金山卫至平湖全公亭一带登陆,乍浦镇也随之陷入战火。

烽火年代,无数英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用平凡之躯筑起了血肉长城。今天,山河无恙、岁月悠长,英雄们的动人故事被众人传唱。

回望:血色黎明中的铁壁防线

8月末夏,高温不减,在嘉兴港区乍浦镇南湾的九龙山长山南麓繁郁的草木间,几座灰暗的碉堡工事静立于山海之间,静静凝望着杭州湾。这些混凝土筑就的军事遗迹,是80多年前那场惨烈抗战的见证者。

“这些碉堡,乍浦境内就有50多座,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乍浦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正其告诉记者,这些钢筋水泥碉堡工事,就是当时被称为“东方兴登堡防线”的中国抗日国防工事的一部分。

20世纪30年代,浙江、上海及南京一线修建江南国防工事,其主体是沿铁路、公路及河流修筑的可相互照应的防御碉堡群,以期在日军进犯时形成坚固屏障。其中,在浙江境内修筑了“乍浦—平湖—嘉善—西塘”国防工事。

该国防工事竣工于1937年,共建造大大小小的钢筋水泥碉堡、掩体1076座,其中乍浦就有50多座。

淞沪会战爆发后,杭州湾北岸成为防御要地。驻守沿海各要点的中国军队,构筑起一道保卫祖国的海岸防线。

今年94岁高龄的乍浦镇居民陈长霖回忆道:“那时候当兵的都很年轻,大多是湖南过来的。他们在海边修工事,挖战壕,一待就是好几个月。”据史料记载,这些部队于1937年9月开赴浙沪沿海布防。

11月5日凌晨,大雾弥漫,正值大潮。日军利用这一天气条件,在金山卫至全公亭一线10余公里的海岸线上发起了登陆作战。

在乍浦南湾,日军派出700余名士兵乘着小汽艇试图登陆。驻守此地的中国军队依托国防工事顽强抵抗。经过数小时激战,甚至发生了惨烈的肉搏战,驻守部队在援军的配合下成功击退日军。此战,中国军队伤亡40余人,日军伤亡百余人,是杭州湾抗击日军登陆战斗中难得的胜仗。

当晚,上海《申报》以“金山卫敌陆战队登岸乍浦敌图登陆未得逞”为题,报道“乍浦海口,亦有敌舰三艘向我开炮,并以飞机轰炸掩护,企图登岸,我军沉着应战,至下午两点止,均未达登岸目的”。11月8日,乍浦阵地仍在中国军队手中。

然而,整个杭州湾北岸的防线由于兵力调动出现了空虚。日军趁机大规模登陆,留守部队虽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

在全公亭海天寺,留守官兵激战1个多小时后大多牺牲;在白沙湾东司城,刚刚接防的中国官兵大部分壮烈殉国,仅28人突围;在裴家弄海月庵,一个连的守军与日军血战至枪膛爆裂。

当地百姓也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金丝娘桥乡公所海防哨事务员朱希文率领哨兵10多人在迷雾中开枪抵御,全部牺牲;海天寺塾师万子英高呼“打倒日本鬼子”后惨遭刺杀。

(下转2版)

(上接1版)

如今,乍浦南湾的碉堡工事已成为历史见证。当地文史研究者表示:“这些工事不仅是一战一役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每年清明节和抗战纪念日,都有民众前来瞻仰这些抗战遗迹,缅怀为国捐躯的先烈。正如那首民间歌谣所唱,历史不会被遗忘,英雄永垂不朽。

站在南湾海岸,聆听海浪声,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段铁血岁月的回响。这些沉默的混凝土工事,向我们诉说着先辈们用生命捍卫家园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

见证:向海图强,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经济高地

千年古镇乍浦,置镇历史1179年,港口历史779年,自古就有“江浙门户”“海口重镇”之称。这里也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所规划的“东方大港”所在地。

站在九龙山远眺嘉兴港(乍浦港区),吊机林立、船舶穿梭,一幅现代化港口的繁荣景象。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当年血色滩涂如今早已成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经济高地。

2024年,嘉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4099.7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70.38万标箱,在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中晋升15个位次、排名第60位。嘉兴港区乍浦镇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约1060亿元,连续3年正增长;今年在全国镇域经济500强中排名第56位,全省第四、嘉兴第一。

向海而生,因港而兴。近年来,嘉兴港区全面布局和培育以临港绿色化工新材料、氢能、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前沿产业体系拔节起势,向“新”而行,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以国字号化工新材料园区为载体,嘉兴港区始终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不断推动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向纵深发展。2024年,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继续保持全国第8,连续七年跻身全国10强,园区单位面积产值、单位投资强度均列全国第三。

与此同时,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个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嘉兴氢能产业的示范区,嘉兴港区立足氢能源领域的资源优势,全力厚植最优氢能发展生态,全力打造“东方氢港”;围绕蓝箭航天等一批航空航天重点项目,全力打造浙江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产业园,推动“制造”向“智造”迈进。

今年4月,嘉兴港区3个案例成功入选工信部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榜单,涉及商业航天和氢能领域的标志性产品、领军企业、典型应用场景等多个类别。

如今,嘉兴港区以破竹之势重塑发展版图,锚定航空航天、氢能“双子星”产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力度,以小身量展现大作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记者手记

硝烟散尽,繁华已至

伸手触摸着这些碉堡工事,混凝土表面粗糙而温暖。耳边仿佛响起那首民间歌谣:“白头颈老鸹嘎嘎叫,十月初三鬼子到……”恍惚间,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错重叠。

眼前是繁忙的嘉兴港,一艘艘巨轮长鸣汽笛,往来穿梭,与身后沉默的抗战遗址形成鲜明对比。从1937年的烽火战场到今天的经济强镇,乍浦的变迁见证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硝烟散尽,繁华已至。这里的每一座碉堡,都承载着民族记忆、历史教训与复兴梦想的永恒印记,如同不朽的丰碑,提醒着我们:今日之繁荣,源于昨日之牺牲;今日之发展,不忘昨日之苦难。

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这座港城正在书写新的历史,而那首传唱了80多年的歌谣,仍将继续传唱下去……

标签: 责任编辑: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