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产学研融合赋能传统制造,九年攻关让床会“说话”智能床“睡”出大市场
2025-08-26 08:42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编者按:创新潮涌之江,科技赋能发展。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红船起航地的嘉兴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加速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今起,本报联合读嘉新闻客户端推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专栏,聚焦科技创新典型案例,讲述产学研协同攻关故事,展现“三位一体”改革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国贡献“嘉兴经验”。

■记者潘晓琴姜鹏飞蔡舒安

通讯员覃麟清

昨天,在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的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每隔120秒就有一张搭载精密传感器的智能床完成装配。20公里外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院”)内浙江麒盛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屏幕上,AI算法正实时分析着这些智能床传回的睡眠数据,为用户生成健康报告,提供疾病预警。

“过去,卖出一张床,我们与客户的交易就结束了;现在,卖出一张床,意味着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刚刚开始。”看着跳动的数据曲线,麒盛科技董事长唐国海总会想起那场改变企业命运的“相遇”——那是一场跨越“实验室与生产线”的“缘分”,更是一段充满波折的创新征程。

一场“科技相亲”

“能不能造这样一张床——可以实时监测关键数据,感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2016年的一天,唐国海坐在办公室里向清华大学副教授杨向东说出这句话时,心里还有点悬——这已是他为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奔走的第4年。

当时国内外可穿戴设备刚刚兴起,人工智能崭露头角。他跑遍了北上广的科研院所,找过家电行业的技术大牛,甚至联系过海外的传感器专家。然而,透过30厘米以上厚度的床垫,打造无接触式的传感设备,大家几乎给出了统一的答复——“不可能”。就像“相亲”时屡屡遇到“不合适”,唐国海的信心一点点被磨掉:“难道真的只能放弃?”

转机出现。2016年,杨向东刚在长三院成立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唐国海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上门,他希望在这里找到梦想成真的助力。

长三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时为下好自主创新先手棋,亲自谋划推动的省校合作项目,主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融合。

听完唐国海的设想,杨向东非但没否定,还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梦想:“以目前的技术来看,数据传导不是问题。其实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商机不是收集数据,而是挖掘数据价值,实现健康评价和疾病预警。如果这一步能实现,企业才算真正有了核心竞争力。”

“听着杨向东的讲解,我的心里也迅速构建起一个新的商业场景——今后不仅卖床,还卖数据。”一直到今天,唐国海回想起那个场景还兴奋不已,“我们就像男女青年的相亲,一见钟情,一拍即合。”

双方万事俱备:唐国海有产线、懂市场,杨向东有技术、有科研团队;一个想突破“卖硬件”的瓶颈,一个想让大数据与传感技术“落地生根”。“当时就觉得,找对人了!”唐国海后来回忆。

合作的“蜜月期”来得很快。杨向东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从传感器选型到信号处理算法,逐一攻克技术难关;唐国海则调派工厂的技术骨干,配合做床垫厚度、床架结构的适配测试。不到半年,第一台智能床样品就做了出来——一根羽毛落在床垫上,屏幕上就能捕捉到清晰的震动信号,心率、呼吸的数据也能实时显示。

样品落地的“瓶颈”

可喜悦没持续多久,“磨合”的难题就来了:传感器的量产中试谁来做?数据谁来管?怎么把数据变成用户愿意买单的服务?

双方都有难处:企业认为,量产的中试成本太高,数据分析团队招不到人;长三院的科研团队没有产线,不懂市场。

“就像两个人确定关系后,突然发现生活习惯差太多。”杨向东笑着比喻。为了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堵点,2017年,麒盛科技与长三院共同组建了浙江麒盛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这是一个长着“清华脑袋”和企业“双足”的“混血儿”,长三院的科研人员负责技术迭代和战略规划;麒盛科技提出产品市场需求,负责生产和市场;麒盛数据则专门做“桥梁”,一边把实验室的技术优化成适合量产的方案,一边搭建睡眠数据平台,把“数据”变成“服务”。

双方既是风险共担体,也共享发展成果。麒盛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成果落地后直接产出效益。而随着企业不断提出问题,长三院有了持续攻坚的方向,推动科研不断前行。

“如果说清华的科研是从0到1,企业产品生产是从10到100,长三院的科研工作做的就是‘从0.8到20’——往前帮科研落地,往后帮产业起步。”杨向东的这个比喻,成了三方合作的“行动指南”。

2018年,首代智能床成功量产。然而,有人质疑:“这些睡眠数据真的有价值吗?消费者会为‘一张能看数据的床’多花钱吗?”

长三院和麒盛科技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测试,让智能床产品走进养老院和居家养老示范工程。数据逐渐积累,健康模型不断完善。直到一个案例的出现,让大家看到了曙光。一位智能床体验者连续多天出现健康数据异常提醒后,前往医院就医,果然发现了潜在的心脏病风险,后在医生建议下,积极改善生活习惯,排除了风险。

睡眠数据的价值得到验证!

一张床,能精准地“说话”了,这一转型彻底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变为“产品+服务”的全新生态。

带着危机感的持续创新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一位外国运动员在社交媒体分享的智能床使用视频意外走红,让作为官方供应商的麒盛科技在全球舞台崭露头角,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的魅力。

对于麒盛科技而言,每张智能床的售出是开启持续健康服务的起点。麒盛科技副总经理曹辉也见证了这场华丽蜕变:麒盛科技销售额从2016年的10多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29亿多元,未来还将打开千亿级的数字睡眠蓝海。

可唐国海没有松气:“冬奥会走红是机会,但也把我们推到了‘聚光灯下’——竞争对手会跟风,用户需求会升级,稍有松懈就会被淘汰。”

危机感很快变成了“攻坚任务”。长三院与麒盛科技以项目化合同制开展持续合作,不断迭代技术。如今,智能床已具备零重力模式、情绪安慰、“一键哄睡”等多功能。今年,麒盛数据还与医院开展合作,建立疾病模型、健康状态模型等,不断刷新“睡眠科技”。

暮色中的长三院,麒盛数据的云端屏幕上,来自全球的睡眠数据不停跳动。从实验室里的“不可能”,到生产线上的“批量造”,再到全球市场的“闯难关”,这张会“说话”的床,不仅改变了一家企业的轨迹,更印证了产学研融合的深层价值——企业借科技之力突破发展天花板,科研人员通过企业触摸市场脉动实现创新价值,二者携手,方能让更多“不可能”变成“中国智造”的新可能。

标签: 责任编辑: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