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嘉兴在生态建设领域再启新程。
不久前,我市向浙江省美丽办正式提交申报函,全力推动嘉兴运河流域申报纳入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储备库。这不仅是对过往生态治理成果的检验,更是探索生态价值持续跃迁的考验。
千年运河波光粼粼,映照着“两山”理念提出二十载以来在嘉禾大地刻下的变革印记。这条穿城而过的水脉,既承载着“蓝天常驻、碧水长流”的生态答卷,更孕育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价值转化密码。
从全域生态蝶变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249元(连续21年居全省首位),从1.51:1的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6年保持全省最优)到斩获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大禹鼎”金鼎等殊荣,嘉兴以坚实足迹证明:坚守“两山”理念,方能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之路上行稳致远。
从“浊流围城”到“全域大美”
清晨的湘家荡森林公园,晨练的老人沿着木栈道漫步,湖面上水鸟掠过,激起一串涟漪。
谁能想到,这片碧波荡漾、风景如画,面积约2000亩的水域,20年前还是水质堪忧的“问题湖区”。
长达20年的接力,水生态治理累计投入超3亿元资金,湘家荡入选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平原河网治理的样板。
20多年前,嘉兴的生态账本上写满了类似的“负债”。
那时候,嘉兴环境负担沉重、空气质量不佳,“江南水乡”一度蒙尘。
以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为例,20年前,全村1400多户人家大多养猪,河边的农户不敢开窗,村里的俞家浜河道沦为劣Ⅴ类“黑臭河”。
2012年,全市市控断面Ⅲ类水比例为0,劣Ⅴ类水体占比超六成。不少村民回忆:“走出家门,闻到的是臭味,住的地方常年苍蝇围绕,心里堵得慌。”彼时的嘉兴,不少村庄虽实现了经济增收,但生活环境之差也是群众心头的痛。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次传到嘉兴时,有人还存疑,认为“腾退污染企业就是扼杀发展”。但历史早已证明,“竭泽而渔”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终将累积成难以偿还的“生态赤字”。
觉醒越早,越能抢占尽享生态红利的先机。
于是,嘉兴大刀阔斧地“刮骨疗毒”,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环境整治行动——关停污染企业、治理河道、推进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各项举措层层推进,直指生态“病灶”。
治水先破题。随着“五水共治”的全面铺开,嘉兴以河长制为纲,答好四级河湖长履职的“四张清单”,将每条河道的治理责任精确到人。太湖流域省际边界的水葫芦打捞战中,每年1.33万人次的坚守,让6800吨水生植物不再阻塞河道;“碧水嘉兴”行动更以五年为期,在城市、乡镇、村落间编织1300余公里的碧水网络,九水生态修复工程让148公里城区河道重现清澈。
治气亦攻坚。2024年,嘉兴PM2.5平均浓度降至26.8微克/立方米,当年10月、11月首次跻身全国重点城市前20名。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环保人员“每小时必争、每0.1微克必争”的坚守:纳入活性炭集中再生企业920家,完成源头替代企业110家,国三柴油货车限行政策切断移动污染源……
从“污水革命”到“蓝天保卫战”,嘉兴用20年时间实现了生态环境的逆袭:如今,饮用水水源地连续五年100%达标,市控断面Ⅲ类水比例跃升至100%,森林覆盖率增速全省第一。
站在秀湖边远眺,水杉成林、鸥鹭齐飞,曾经的“污染围城”已蜕变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全域大美。
从“环境负债”到“生态资产”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生态红利逐步显现。但“两山”理念的深层启示在于:环境整治不是终点,唯有探索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才能让“生态账”真正实现“盈利”。
这种转化蕴含着发展智慧——它既为工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契机,又通过资源循环节约成本。例如嘉兴港区工业污水处理厂用“硫代碳反硝化”技术,让含硫废水变废为宝,年减碳1.8万吨的同时节省成本支出7000万元;浙江信汇新材料通过工艺革新,一年减碳8.92万吨,节约成本超6600万元。更令人称道的是农田退水“零直排”模式,16.23万亩示范区减排污染物三分之一以上,既保住了“米袋子”,又护住了“水杯子”。
当企业家与农户逐渐觉醒“生态即资本”的认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新模式便应运而生,持续刷新着生态资本的“价值账本”,让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
在桐乡乌镇,西栅景区的民宿老板未曾想过,自家老宅的临水院落能从“没人愿住”变为“旺季一房难求”。这种蜕变,源于乌镇将水乡肌理转化为文旅资本的精准实践,亦是嘉兴“两山”转化的典型样本。
这样的案例在嘉兴俯拾皆是:转型升级后的徐家埭村,通过承办50余场青少年棒垒球赛事,盘活了餐饮、民宿、采摘等文旅资源;秀洲区王江泾镇古塘村深耕“生态资产”,建设钓鱼基地,打造江南灶画和公泰等非遗IP,引入国内首家农文旅研学开森部落,吸引长三角游客纷至沓来;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从一片农田蜕变为农业“新硅谷”,创新发展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研学基地等新业态;桐乡崇福农创园入驻47个创新项目,吸引150余名大学生从业,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嘉善祥符荡凭清水绿岸引来科创企业;平湖马厩村以赛艇项目激活水乡资源……
从城市版图望去,全市一村一处景、一镇一天地、一域一特色已呈“点”“面”开花之势。它们已然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从“单兵作战”到“全民共治”
“听到‘炸街’摩托声,手机App一键举报”——这是嘉兴“静音行动”中市民参与治理的日常;
“闻到异味、看到污水,可立即反映”——这是全市2600多位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的职责;
“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发布,请老人小孩减少外出”——当居民收到“应霾”提醒时,政企协同的应急机制已悄然织就防护网。
“环境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嘉兴,生态治理从来就不是政府的“独角戏”。从政府“单打独斗”到全民“协同共治”,20年间,嘉兴已构建起多元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
创建52个“宁静小区”,让居民告别广场舞噪声、施工扬尘的困扰;“碳普惠交易平台”上,市民的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行为可兑换“碳积分”,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全民参与”。正如浙江杰彦有限公司负责人陆超杰所言:“环保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最好的投资。”这句话道出了“共治共享”的真谛——唯有让老百姓既是生态成果的受益者,又是生态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才能真正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精准回应群众对生态美好的向往。
培育共治共享的氛围,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持续发力:“禾小微”平台打通8000余家小微企业危废收集通道,“嘉家收”网络让废旧物资回收覆盖城乡;“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使3300个项目审批提速80%,企业从“要我环保”变为“我要环保”;嘉兴在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纳入规划环评,完成461个项目“碳评”审批;创新推出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让上下游地区共同守护一汪清水……
建立共治共享的体系,更需要科技赋能:饮用水水源地装上电子围栏,并对15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大气监测用上红外成像和AI模型,令污染源无处遁形;410路秸秆、98路码头扬尘高位瞭望设备织就的“天网”,让秸秆焚烧、码头扬尘一目了然;全省首创市级“碳普惠”数字平台让2822吨减排量实现交易,推动绿色低碳行为“变现”,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绿色发展……
如今的嘉兴,“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市6个集团、2个商圈列入全省“无废集团”“无废商圈”培育名单;危废填埋率降至1.12%,为全省最低,公众满意度十二年连升。这种共治共享的深厚氛围,正是嘉兴申报运河流域“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底气所在——这里的每滴河水、每片绿叶,都镌刻着全民参与的印记。
当晨光再次照亮这座城市,人们脚下的土地正续写新的故事——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于发展与保护的协同并进,关于每个嘉兴人心中那片永恒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