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玩转秀洲 > 美食汇
四季炉火不熄! 一口香酥,品舌尖非遗的岁时之味
2025-08-01 16:48 来源: 撰文 看秀洲


走进新塍镇虹桥路上的“新旺记”糕饼店,木质门扉敞开,店内工人正忙碌着:揉面、搓团、塞馅、压饼、装盘烘烤……浓郁的香气随之弥漫开来。


“我妈就念着这一口!这不,骑上电瓶车就载我来了。”从余新镇赶来的林志英母女俩,目光在琳琅满目的点心中流连,最终定格在油纸包裹的苏式月饼上。老板张桂祥闻言笑意盈盈,“老客户特别捧场,多远都会来。”


cde5c3f4c6885a3b703d198ac65e55e.jpg


“新旺记”主营的苏式月饼小巧玲珑,包裹在油纸里,小筒5元、大筒10元。椒盐月饼是当之无愧的招牌,咸烧饼、雪饺、松子糖、绿豆糕等各式糕点亦价廉物美,二十元便能收获满满一袋的江南风味。


张桂祥自豪地说,店里的糕点不受时节影响,一年四季炉火不熄,随时恭候着寻味而来的食客。



从饼皮、油酥到馅心,“新旺记”恪守古法,纯手工现做现卖。层层叠叠的酥皮是苏式月饼的特色之一,制作技艺也独具匠心。用烧至火候的开水将植物油融化,趁热与面粉混合揉搓,直至植物油与面粉完全相融,表面呈现出细腻光滑的触感,至此苏式月饼的皮基本完成。烘烤好的月饼外皮呈多层松酥片状,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口感酥松爽口,具有苏式传统糕点甜、松、韧的特色。


除了坚持手工制作,张桂祥对原料的选择和把关也极为严格。他坚持亲自进货,每天挑选、筛洗、研磨、炒制,并秉持“当天馅料当天用、坚决不用隔夜料”的原则。正是这份对“干净”近乎执拗的坚持,让“新旺记”的味道深入人心。



作为秀洲区非遗传承人,张桂祥与苏式糕点的缘分始于1983年。18岁的他进入嘉兴红星食品厂当学徒,师承黄家瑞,师爷则是苏式糕点名师王加宝。在那个粮票时代,原料凭票供应,做坏一点都是奢侈。1986年,看中新塍古镇的市场潜力,张桂祥以村办企业“五丰食品厂”的名义落脚创业,当第一炉糕点出炉,那缕在水乡间升腾起的甜香,便成了现今新塍人记忆中“老底子”的初现。


“当时,水路是唯一通道,订单靠村部手摇电话接收,即便如此,来自江苏、桐乡的订单依旧不断……”2001年,张桂祥正式创建“新旺记”品牌,从50平米的租屋起步,历经四次搬迁,如今终于在自购的200多平米店铺安顿下来,形成“前店后坊”的格局。



在店铺的墙上,记者看到,不少中秋的订单便签已经“预定”了满墙。“尽管是提前预定,但这些订单我们都是在中秋期间现做现发,以保持最新鲜的口感。”张桂祥说,每逢中秋旺季时,二十名工人需要日夜赶工,店铺门口常常排起长龙,有时甚至需要“限购”,以确保更多顾客能买到。


平日里,四五位跟随张桂祥数十年的老伙计便是中流砥柱,他们的指尖技艺,早已炉火纯青。但即便如此,每天凌晨,张桂祥仍会提前一小时到店揉面“醒粉”。经他手的面粉,一年就达二十多吨。没有机械,全凭双手,这份坚持已持续42年。


面对新的消费需求,这份坚守并非固步自封。张桂祥清晰地看到了口味的代际差异,“老的要继承,新的也要发展。”为适应现代健康理念,“新旺记”悄然调整配方,减少油糖配比,将甜度由传统的约38%降至更清爽的27%左右。


就在今年,浙BA嘉兴赛场外热闹的市集上,“新旺记”的摊位前人头攒动,这一缕缕喷香的传统风味,在创新微调后依然备受追捧。



接待完客人,张桂祥转身回到工作间。他现场蒸制的桂花糖糕,糯米粉、白糖加上桂花,三味相激,清香顷刻盈满一室。这至简至纯的搭配,恰如他四十载春秋的凝练——用最干净的原料,最质朴的匠心,在日复一日的揉捏烘烤间,温柔地封存并传递着那份最悠长、最熨帖的江南记忆。


在传承的炉火与创新的微光交织中,“新旺记”的岁时之味,必将继续温暖一代又一代人的舌尖与心田。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编辑:金梦依

标签: 责任编辑: 看秀洲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