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末,承载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春节,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全球掀起一股中国文化潮流。首个“非遗版”春节,秀洲大地上也迎来“非遗热”。当“非遗”遇到“非遗”,秀洲人的“年味儿”成色更足了。
春节假期,位于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了热门打卡点。作为秀洲“三馆”成员,秀洲区非遗馆也是秀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首个“非遗版”春节,秀洲区非遗馆策划了“非遗迎新春”系列活动。在大年初一到初三,馆里以非遗知识问答、非遗馆打卡拍照等形式开展“新春‘知’非遗”活动;年初四到初七,“新春寻‘宝’记”游园会上演,开设拼图寻书、蔬菜套圈、趣味答题、非遗剪纸等集章任务,让游客在游玩中认识秀洲非遗,喜爱秀洲非遗,传播秀洲非遗。
在成都工作的潘女士今年春节选择回到秀洲老家过年,假期里带着孩子逛逛秀洲“三馆”,来一场集非遗美食、非遗技艺、非遗手工、游戏集章、互动打卡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之旅,她觉得很是“值得”:“我想让孩子多了解老家的文化,同时也可以感受新年民俗的氛围,增长的见识,收获了快乐。”潘女士笑称,今天游戏“战绩”不佳,但是参观了秀洲区非遗馆沉浸式数字体验场景,看到了展出的许多秀洲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感觉十分震撼,弥补了离开家乡多年的遗憾,也真心为秀洲自豪。
假期里来非遗馆“补课”的还有市民许先生一家。许先生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亮这个寒假里参加了嘉兴高新区(高照街道)举办的“运河边·老底子”非遗年俗寻宝冬令营。“滚铁环、挑游戏棒、跳房子、拍纸片,还有大大泡泡糖、弹弓,甚至打年糕、爆糙米……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的,真的是狠狠地来了一波回忆杀。”许先生表示,儿子带着好奇兴奋前去,回来后仍意犹未尽,所以想到了这几天来非遗馆,更加全面地了解“老底子”的风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应景了,第一个‘非遗春节’嘛。”
五芳斋粽子、新塍传统糕点、秀洲青鱼干、味德丰古法酱鹅、吴贝烧鸡、杨婆婆臭豆腐、袁顺泰定胜糕、梅里鸡蛋糕……在秀洲非遗“家族”中,美食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新春佳节,美食当道,秀洲区也组织开展了“非遗”进社区、进机关和各类年货节活动,展示展销秀洲“非遗”美食,拉动文旅消费,也极大丰富了市民群众需求,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欢乐气息。
中国年讲究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寄托了人民群众对来年吉祥美好的寄托,其中自然少不了贴窗花,剪福字。每到春节,罗瑶或许是秀洲最忙碌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嘉兴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店镇梅里小学美术老师罗瑶从年前起,就受邀出席了各种喜庆活动:秀洲区第十一届农产品供销大集上,她在现场为大家送剪纸,表达新春祝福;她还参加了一些机关、社区的迎新年活动,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春节的热情。“我为在市文化艺术中心的非遗展览准备了一些作品,另外,我还与市文化馆合作,准备了一些蛇年悬挂饰品,这也是对剪纸的一种创新。”她说。
对于“春节”申遗成功,罗瑶感到由衷地高兴:“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因此春节理应是最大的‘非遗’,是所有我们这些非遗项目的根本。”尽管忙碌,罗瑶还是为今春准备了自己的献礼,她精心创作了一幅“春”字,用指尖上的传统技艺,表达对“非遗版”新春的喜悦和期待。
让非遗真正地活起来、传承下去,融入现代的生活,是申遗的真正意义。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瑶致力于剪纸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为此,她每年都要耗费许多精力在剪纸教学上。“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我也希望他们能将这门艺术带到祖国各地,甚至国外,生根开花。”罗瑶说。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编辑:金梦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