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问·记者手记
虽然到洪合镇采访过很多次,但真正走进洪合村,坐下来了解这个村的发展脉络,还是第一次。
当我踏入洪合村,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蓬勃发展活力的土地,便以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我。从吴越争霸的古老国界桥,到如今热火朝天的机场建设现场,岁月的车轮在这里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辙印。
在探寻洪合毛衫产业发展轨迹时,我深切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冲击。电商的崛起,如同一把双刃剑,改变了产业的空间布局,也重塑了村民的收入结构。
站在洪合村错落的农房间,“富个体、弱集体”的矛盾如一道醒目的裂痕。这里户户存款百万的财富传奇,与村集体曾举债建农贸市场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毛衫产业四十年腾飞,个体经济的野蛮生长,让村庄陷入“有产业无体系”的困局:家家户户的织机轰鸣声,始终未能转化为集体的发展动能;数万外来人口的涌入,虽填补了劳动力缺口,却也推高了社会治理成本。洪合村的困境,恰是中国“块状经济”转型的缩影——当土地红利消退、代工模式触顶,如何将分散的个体经济拧成发展合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命题。
转折发生在2018年。当嘉兴南湖机场的轰鸣声打破村庄的宁静,洪合村抓住征迁补偿与土地流转的契机,以“跨村抱团”模式撕开发展僵局。10个行政村合资成立洪聚城市管理公司,将物业服务、劳务派遣等“不起眼”的民生需求,转化为年营收4700万元的新增长极。
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了集体经济的存在逻辑:从依赖土地出租的“收租者”,转型为城乡服务的“供给者”;从被动等待政策输血,转向主动创造市场价值。村集体在机场建设、物业管理中培育的专业能力,正悄然改变着乡村治理的底层逻辑——村庄不再是城市发展的旁观者,而成为现代服务体系的参与者。这种从“物理聚合”到“化学融合”的跃迁,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核心法则:唯有将集体经济的根系深扎市场土壤,才能生长出可持续的造血能力。
新居民群体,无疑是洪合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洪合村户籍人口仅3000余人,却承载着近万新居民的生存梦想。这个“移民村”的日常,折射出中国城乡融合的深层张力:积分入学政策让异乡人的子女走进课堂,“以新管新”的治理创新用乡音化解纠纷,但户籍壁垒与文化隔阂仍在制造身份认同的撕裂。
走在毛衫作坊林立的街巷,云南套口工、贵州整烫匠、四川横机手形成独特的“产业部落”。他们既延续着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又在流水线上重构协作网络。这种“半融入”状态,催生出社会治理的创造性实践——新居民党支部将乡愁转化为治理资源,积分制管理将公共服务转化为发展激励。洪合村的探索提示着城乡融合的复杂命题:真正的包容性发展,需要超越“经济吸纳”的浅层逻辑,构建起文化认同与权益保障的双重纽带。
在与当地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他们对融入当地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故土那份难以割舍的眷恋。积分制的推行,让新居民看到了扎根洪合的希望,然而毛衫产业的不稳定性,又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担忧。这种矛盾的心理,不仅是新居民个人的困惑,也为洪合村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而嘉兴南湖机场的建设,无疑给洪合村在云端与泥土间寻找到了新坐标。嘉兴南湖机场的航灯尚未点亮,洪合村已感受到地缘价值重构的冲击波。这个曾经的毛衫村,正站在空港经济的风口重新校准方位:一边是年产值数十亿的毛衫产业亟待升级,一边是临空物流、跨境贸易的新赛道加速铺展。
村庄的转型图谱逐渐清晰:借机场建设盘活征迁土地资源,将仓储物流需求转化为集体经济新支点;以“农业种业硅谷”嫁接航空货运优势,让本土槜李种子登上国际供应链;用十五大文旅IP矩阵活化吴越文化,在历史与未来的碰撞中锻造文旅新地标。
离村时,国界桥畔的梨花开得正盛。这座见证过吴越争霸的古桥,如今凝视着机场跑道的钢铁弧线。洪合村的故事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在守护与突破、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的辩证运动中,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当航灯最终划破夜空时,这个村庄或许会给出更深刻的答案!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编辑:刘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