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合镇卫生院口腔科诊室里,科室主任杨琴正对着口腔CBCT影像仔细研究种植方案。
这台价值百万元的设备,与市级三甲医院同步,却扎根于乡镇。
谁能想到,洪合镇卫生院口腔科只用一把牙椅起家,将曾经蜷缩在内科角落的牙科诊室,打造成了辐射江浙沪的王牌科室。
“哭过,但没放弃过”
2001年,洪合镇卫生院的口腔科还蜷缩在内科诊室角落,仅有一张桌子、一把牙椅。消毒器械靠医生手动处理,患者寥寥无几。2006年,杨琴初到科室时,连独立诊间都没有。“那时拔颗牙,百姓宁可跑几十公里去市区。”她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0年。杨琴远赴杭州进修正畸和种植牙技术,却在归来后陷入迷茫。“基层卫生院搞种植和正畸?当时全嘉兴都没人信。”她悄悄在车里流泪,但擦干眼泪后,却还是带着团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此后,科室的业务范围和服务人次都实现了飞速发展,每年都成倍增长。
2023年底,洪合镇卫生院还成为全市首家开展种植牙的基层医疗机构,当年门诊服务人次翻了三倍。
“进口设备+人情味”的乡镇密码
走进如今的洪合镇卫生院口腔科,卡瓦种植机、超声骨刀、CBCT三维影像系统等“高精尖”设备一应俱全。“我们和市级医院用同品牌种植体,技术方面紧跟步伐,价格也让百姓得到了实惠。”杨琴算得清楚:一颗瑞士种植牙收费不及私立诊所一半。
目前,科室还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口扫仪采用数字化技术,取代了传统修复过程中需要咬牙印来取模型的方法。“过去,取模型时常常弄得满脸都是印泥,而现在只需进行三维扫描,就可以直接输出模型并发送给对方,信息传输瞬间完成。”杨琴说。
技术“硬实力”之外,更让患者口口相传的是“软服务”。诊室常备饼干热水,针对儿童患者也有安抚玩具,遇上特殊患者,医生、护士主动调整接诊顺序,往往把最后一位患者送走时,天早已黑透。
“有位肺癌晚期的爷爷,住院期间还特地赶来履约看牙。”说起这个故事,杨琴眼眶泛红,“他家里人还特地来找过我,说爷爷去世前还念叨‘牙齿做得好’,这份信任,我们绝不能辜负。”
从“独行”到“共舞”
如今,这个7人团队每日接诊超百人,患者甚至从台州、吴江等地驱车而来。科室医生被细分为正畸、儿牙等亚专科,有位90后医生专攻儿童牙科,“孩子见她就不哭”;还有位医生对牙周病感兴趣,杨琴鼓励他往这个方向发展,为他提供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让他能够专注于这一领域。
“我会让科室医生各有专长地往自己的方向去发展,让护士拓展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制度经验,运用团队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人民,壮大我们这个科室,而不是我个人。”杨琴说。
“我们不只为看牙,更是做百姓的‘家庭牙医’。”杨琴的手机里存着上千条患者短信:有村民拍照分享自家种的小番茄,有老人叮嘱“再忙也要吃饭”。
尽管已是秀洲区的“明星科室”,杨琴仍有焦虑:团队需要省级专家帮扶突破复杂手术,年轻医生渴望更多进修机会。2025年,她计划与省级大医院建立协作机制,为团队争取更多资源与机会。
“要让百姓在乡镇也能享受省级资源,扎根基层,光靠技术走不远,得把心也种在这里。”她说。
来源:区传媒中心
记者:沈沉缘
编辑:刘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