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龙源路:嘉兴郊区第一路
2019-11-30 17:45 来源: 撰文 梅晓民

  位于王店镇常睦桥社区的龙源路,曾被誉为“嘉兴郊区第一路”。

  常睦桥集镇位于王店镇西部,新中国成立时,这里仅有六户居民。1957年,建设乡政府迁至此地,桥北有供销社开设的商店及公社卫生院、小学等,但只有一条简易的泥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桥南开始有茧站、食品公司等单位,道路也开始延伸。

  1986年,乡政府决定将狭窄的泥路拓宽,取名和睦路。当时,我已经在文化站工作,丈量路基的时候,乡党委书记顾万金要我帮忙。我问他路面需要多宽,顾书记告诉我是15米,我听了觉得好笑:“要这样宽的路干啥?又没有汽车,骑自行车5米就够了。”

  顾书记笑笑说:“要致富,先筑路,5米哪里够?”

  宽敞的和睦路筑好后,大家都感到十分便利。

  就在这一年,乡政府在桥南开辟了一条东西向的机耕路,东边可通达洪合至硖石的公路。是年9月,至嘉兴的客运班车开通,但由于是泥路,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如逢下大雨,公交车就不能通行,群众怨声载道。后来虽然铺成了碎石路面,但总归不是很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乡的农民借濮院和洪合两大羊毛衫市场的发展,生意越做越红火,进货出货的各种车辆在机耕路上来回穿梭。1995年,乡政府规划将这条机耕路扩建为有一定规模的银河路,但由于财政资金紧张,迟迟不能开工。

  1998年,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建设乡的集体企业大部分转制为股份制企业,企业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年8月,建设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公益事业大家办”的新思路,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及个私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建设。在修筑银河路的问题上,乡政府公开承诺,哪家企业投资筑路,政府就把路名和桥名的冠名权出让给谁。这个全新的思路得到了企业主的热烈响应,嘉兴龙源绢麻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圣龙当即表示,由他个人捐资150万元,资助家乡进行道路建设。

  在沈圣龙的影响和带动下,嘉兴市民政胶木粉厂、福达建筑集团公司及建设砖瓦厂等一批股份制企业的厂长、经理纷纷以个人名义捐款,人均捐资均在10万元以上,乡机关干部和个私经营户也纷纷解囊。由于社会各方力量的汇聚,共筹集到企业和个人捐资242万元,公路建设资金终于有了着落。政府遵守承诺,出资150万元的龙源公司获得路名权,银河路随即更名为“龙源路”。四座桥梁分别被四家企业冠名,分别为圣龙桥、福达桥、嘉民桥和德明桥。是年11月,全长1600米,宽30米的龙源路动工兴建,时任建设乡党委书记的杜世荣特地关照文化站,要把龙源路从原始面貌、动工修筑到竣工通车等阶段,分别用照片拍下来,作为道路建设的历史见证。

  1999年9月,总投资640万元的龙源路建成通车,为沥青路面,两旁有绿化带、非机动车道及由彩砖铺成的人行道。龙源路通车时,正逢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建设乡党委、政府决定,举办通车仪式暨建设乡第九届“银河之波”群众文化节文艺行街庆祝活动。文化站组织了铜管乐队、小学生鼓号队、舞龙队、大头娃娃队、彩旗队、鲜花队等多支表演队伍,有近500人参加。9月28日,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行进在宽畅的龙源大道上,路两旁挤满了观看的群众,盛况空前。大家纷纷赞扬这是一条为民办实事的“致富路”,新闻媒体也将龙源路誉为“嘉兴郊区第一路”。这个称呼,指的是社会力量投资筑路为全郊区第一,龙源路的长度和宽度也是全郊区第一。

  现在的龙源路,是集镇的主要商业街,商店林立。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龙源路又向西延伸至先锋一号桥,和桐乡的乡镇公路相接,全长达11公里。为了预防交通事故,王店镇政府对道路进行了多次修缮,并在和睦路及嘉民路等路口安装了红绿灯,主要路段还安装了隔离带,使得龙源路更加通畅、安全了。

标签: 原创 责任编辑: 梅晓民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