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带着泥土的芬芳与艺术的灵气,从田埂地头走来,正迈向世界舞台。当民间艺术遇上数字时代,何以成为乡村文化的“流量密码”?在秀洲农民画发展的40多年里,或许能找到答案。

星期六,晚上6点,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的夜色渐浓,四周沉入昏黄灯影的静谧之中,唯有文化特派员工作室的窗棂透出明亮灯火。
走进工作室,原来是嘉兴市级文化特派员缪惠新,正在挨个地指导胜丰村爱好农民画的村民作画。
学员与缪老师交流:缪老师,这里这样画还行吗?你这幅,画一个风景,别人觉得很热闹,也可以画单独一张。这里也可以单独一张?对,我们画到最后,是画得越来越简单,题目也起得越来越亲切。把它放得很大,一组人,然后水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你这么一画的话,让每个人想起小时候母亲带他到外婆家去做客人的情节,这种题材比你整个一幅画更容易出彩。

来学画的村民中,不乏姐妹档、母女档、姑嫂档,既有老学员,也有初学者。徐美英、徐美珍是一对“姐妹花”。姐姐徐美英早些年跟着油车港镇“十姐妹”学画,手里有些功底,这次再经过缪惠新的点拨,她突然明白:画画不必贪大求全,也许放大某个局部,反而更有味道。
徐美英:缪老师对我们很好,很细心,教得也很认真。以后,我听缪老师的,就画一只船,这样,边上水草,这样扩大一下,更加好看。我叫我妹妹也来。画画呢,可以使人心情愉悦。
妹妹徐美珍是今年新入门的学员,虽跟学未满一个月,却对构图有了清晰的感知。她的草稿上,包粽子、挂艾叶,寥寥几笔,把村里家家户户过端午的烟火气画得活灵活现。
徐美珍:反正在家没事,我看看他们都画得很好,我想好好学。

学员之间交流:这个花苞里面,也画这个颜色?嗯嗯,好看。有点薄薄的,是吗?再画一遍就够了。再润润,嗯。好像有点露底,好像不匀称哦,对对……
在这方空间不大的文化特派员工作室里,每周六、周日晚上3个小时的培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可大家都意犹未尽,仍围着画作讨论,人人沉浸在“老师带学员、老学员带新手”的热烈气氛中。
缪惠新:已经学过的人要给他提升,没学过的要教他怎么构图。艺术源自于生活,生活越丰富,你只要切一个画面,就能把一幅好的画画出来。
文化特派员缪惠新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一段传奇。作为秀洲第一代农民画代表人物,1959年出生的他扎根乡土,以《乡情》等作品叩开国际艺术大门:上世纪90年代末,他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亚洲十位艺术家”,获誉“中国的毕加索”,百余幅作品被中外博物馆珍藏。他的成功为全国农民画注入强心剂,推动秀洲在2001年建成“国字号”的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更催生了“十姐妹”“九姑娘”等创作团队。
缪惠新:其实农民画是凭他们的感觉,凭他们对生活的理解熟悉,同时因为他们从小在乡村里面,民间美术对他们的熏陶,包括刺绣、剪纸、灶画、木雕,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一群人,一旦有机会给他拿起笔来,他用这种民间美术的符号,来写他们内心的一种对生活的感悟。

传承,是农民画年轻一代的使命,也是续写“流量密码”的活力源泉。
端午节当天,在油车港镇马厍汇历史街区,80后青年画家吴海妹通过一场直播活动,向全国网友展示了秀洲农民画的创作过程。
吴海妹:划龙舟,水乡嘛,这个一个民俗活动,场景也非常热闹,大家在奋力地划那个龙舟,好像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端午节粽子这一个主题农民画上,我是画了一些小香包,然后,现在流行新型的售卖方式嘛,农户在售卖粽子什么的,当时给设计了个二维码、支付宝之类的,现在都扫码付款,边上还画了一个支架,准备画一个大手机,夸大直播间,就是直播在卖粽子,现场很热闹的一个场景。

捕捉当下的生活脉动,恰是农民画创作的核心生命力。当吴海妹以女性视角切入创作,农民画的时代语言正在她的笔下完成新的解构与重构。
今年4月20日,于嘉兴秀洲举行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周暨双年展上,吴海妹的《节节高》作品成功入围,另有3幅画作飘洋过海,远赴罗马尼亚、葡萄牙等地巡展。
吴海妹:可能外国人的眼里面,就是农民我们是种田的、插秧的、收稻子的,他们没想到我们拿起画笔,也可以像艺术家一样的,描绘美好的生活。

农民画的“流量密码”,不仅在于艺术创新和薪火相传,也在于产业化探索。4月20日当天,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研究院、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协会机制办公室正式落地秀洲,联合上海金山、重庆綦江、陕西鄠邑、海南三亚等四大发起地,推动全国农民画的理论研究与市场转化,共同孵化品牌项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
秀洲区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服务科科长李国平:以前都是单打独斗,各自的能量,相对于全国而言还是比较小,现在我们是把这些力量都合在一起,统筹起来,会发挥的力量就应该是1+1>2的效果吧。

同一时间,浙江省文交所嘉兴分中心落户秀洲,为农民画注入数字活力。秀洲农民画家冯云青创作的《江南水乡—蚕花盛会》,作为嘉兴首件数字文化资产登陆浙江省文交所乐数通平台,发行量1500份,定价99元,作品刚上线不久即刻售罄。
浙江文化产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运营中心负责人邱琳:接下来通过一些系列化的、主题性的、在地特色的这样一些形式,农民画数字资产,一方面推进IP的确权,另外一方面进行资产的流通,会对接一些产业,实现农民画与产业更好地连接,赋能我们在地产业升级,赋能我们的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

同样,当天首次试水的线下品鉴交易会,也让近20幅农民画找到了新归宿,有的被艺术爱好者收藏,有的进入企业展厅。约4万多元的成交额,不仅让农民画从文化符号蜕变为“可变现”的艺术,更让创作者们首次尝到了农民画市场化的甜头。
现场:我们杨老师手上是他的作品,叫做《流蜜的小河》,甜甜的,好,有请我们杨老师来做一个交接仪式。掌声祝贺!谢谢!
秀洲农民画家杨掌荣的作品《流蜜的小河》成功交易,他的妻子丁巧英是油车港镇“农民画十姐妹”其中一员,当天也有三幅画作被买家收入囊中。

丁巧英:《硕果累累好年华》那幅画,有两次展出,每一次展出2000(元),相当于4000块咯,也是全国展览,现在又卖1000(元)了,这幅画变5000(元)了,自己报价的,卖的出去么,稍微卖一点就可以了。你说心里高兴吧,肯定高兴的呀,以后更有信心了呀!
秀洲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玲:品鉴交易会,我们是更趋向于精品化。公司也承担了全市的版权登记中心的一个职责,希望他们能在创作的同时,更能维护好自己的一个权益。
秀洲区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服务科科长李国平:今年,接下来,我们做一些探索,我们会请一些像画廊的主理人、企业的设计师,来给我们的农民画作者做一些培训,就是告诉他们,市场是喜欢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方式,这个可能针对于接下来的农民画的市场化,应该是有很大的一个帮助。

近年来,秀洲区持续放大农民画IP特色,积极拓展文创产业链,已开发丝绸围巾、青瓷瓷器等文创产品300多款,文创产值累计超4000万元;成功打造集创作、展示、体验、休闲为一体的油车港农民画小镇以及胜丰村等农民画特色村,去年共接待游客近370万人次,创收6522万元,走出了一条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今年端午,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秀洲区农民画携手,开发了一款带有农民画元素的包装盒。
公司视觉总监徐立峰:到端午有三个习俗,赛龙舟、踏白船、吃(五芳斋)粽子。那我们选取了踏白船这样一幅作品,作为五芳斋有机茶粽包装的一个载体,把它手工编织的紫藤工艺跟我们农民画插画做一个结合,把整个国家级非遗跟省非遗两个非遗结合在一起,让端午民俗文化跟秀洲农民画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还有40套以秀洲农民画为灵感内核的定制华服首次公开亮相,这也是全国首次将农民画进行系统性二次开发,制作成批量服装的创新成果。
秀洲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玲:其实它(农民画)很有美感,它也有一批特定的、喜欢它的一些受众群体,所以,我们希望说把它更多地融入在我们的生活元素中,让大众更多地去接受它,也希望我们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喜欢。

如今,秀洲农民画已形成“200名骨干作者+2000名后备人才”的梯队格局。4000多幅原创作品中,超1000幅次入选全国展览。今年,秀洲农民画更是开启出海“加速度”,上半年携30多幅作品两度亮相罗马尼亚、一度走进葡萄牙,下半年还将远征韩国与意大利,化身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信使”。
当农民画家继续画着水乡的日出日落,当数字技术给传统文化带来新活力,这门根植于乡土的现代民间绘画艺术,正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在乡村文化图谱上挥就时代注脚,成为历久弥新的“流量密码”。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编辑:刘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