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乡村的“文艺范”
2023-04-14 14:44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杨 茜

  正是人间四月天。清风微扬绿意浓,阡陌稻田风光好,到乡间撒欢,有多少种可能?

  在嘉兴,选择很多。

  走进海宁市许村镇科同村,这里有国内前卫的光影艺术,还能偶遇体验生活的影视大咖;来到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农民画美不胜收,邂逅田间采风的农民画家是常事;在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不体验一下水上划桨、陆地舞龙的乐趣,就白来了;而行走在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这里十步成景、百步成画,几乎人人都是丰子恺的迷弟迷妹。

  谁说“诗”和“远方”才相配,在嘉兴乡村,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田园给人的记忆,总是“乡土味”十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乡村发展亟待破解“千村一面”的问题。艺术,成为被大家看好的试金石,这也是有例可循的。

  在中国,当代艺术真正介入乡村,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艺术家为在北京寻求更好发展机会,“漂”在北京周边村镇,宋庄画家村就是“北漂艺术家”集聚地之一。当传统村落和高雅艺术发生碰撞,奇妙的化学反应就此产生。在这里,艺术家拥有一方自由挥洒的栖居之所,村民则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有了新的工作机会,村庄发展也产生了无限可能。

  进入新世纪,“宋庄效应”扩散至全国。山西和顺“许村计划”、广东顺德“青田计划”、甘肃秦安“石节子美术馆”、浙江湖州“乡村重塑莫干山再行动公共艺术创作计划”……艺术化村庄不断涌现,也点亮了乡村希望之灯。

  2021年,浙江省文联全面部署“艺术乡建”工作,明确要发挥艺术界的强大动能,以审美的普及与品质的提升,助力全省乡村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艺术点亮乡村,赋能地方发展,嘉兴行动迅速。去年,嘉兴艺术村“共富六大计划”发布,具体包括乡村在地文化营造计划、艺术家驻村指导计划、“文艺惠民”志愿服务计划、乡村艺术品牌塑造计划、“三农”题材精品创作计划和“艺助共富”数字化改革计划。

  一场覆盖嘉兴市域的“艺助共富润心在嘉”艺术村落创建培育行动同时展开,共择优遴选了胥山编剧村、菱珑湾农民画村、泖河作家村、梁家墩水彩艺术村、云龙蚕桑民俗村等11个村作为首批培育村,由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文联集中资源、统筹力量、全程指导、重点扶持。

  二

  文艺之光,能涵养乡村的文化气质,点亮乡村形态美、人文美和产业美。

  这一认识,嘉兴很多乡村早就有了,并一直在不断探路。在“艺术乡建”工作开启后,各地干劲更足了。

  据《海宁州志稿·都庄》载,旧为“低湿旷野”的科同,物产丰富,水运昌盛,后期逐步形成集市和码头,曾有“小香港”的美称。几经历史沉浮,科同村热闹淡去,古村如何焕发新生?

  爱动脑的科同村人做了不少有益探索。聚焦扎根农村电影放映事业40多年的放映员徐九斤,建起九斤电影珍藏馆、办起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影视工作者、农村电影放映员、电影粉丝持续前来打卡。去年,村里又抓住机缘,聘请《山海经》杂志社副总经理潘晓炜为科同村“艺术村长”。听村干部说,村里孩子喜欢听故事,潘晓炜带着精心准备的故事课程来了;听村里老人讲,科同有许多民间故事待开发,潘晓炜请来全国20多位故事名家,采风创作《山海经·科同故事》。

  作为嘉兴最大的村,平湖市新埭镇鱼圻塘村最为人熟知的,是当地的大蜡烛、大将军、大戏台、大锣鼓。据传,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刘锜曾领兵驻守鱼圻塘,剿匪维安保护了一方百姓,民众遂修建刘公祠供后世祭奠。如今,当地百姓都有用大蜡烛祭奠刘将军的风俗。大蜡烛庙会期间,村民们还会敲锣鼓、演社戏,热闹非凡。为此,有慕名而来的香客特别捐赠了一对1259公斤的大蜡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些年,村里持续深挖历史、丰富社戏、优化环境、做精集市,由庙会延伸的文旅活动众多,村落也成为长三角热门打卡地。

  当银幕之光照亮乡村之夜,当民俗故事不断承古启今……这样的乡村文化,有来处,有去处,既滋养了村落和村民,也犹如那纷纷扬扬的蒲公英种子,乘风远航,把更多美好和希望播撒开去。

  艺术元素的“加持”,正日益丰富嘉兴“一村一品”发展路径。当传统和新潮水乳交融,当过去和现在互相映照,点亮的不只是人们心中的远方,还有关于家园的美好未来。

  三

  党的二十大把美丽中国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基本组成,如何涵养美丽气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用艺术去赋能,成为许多代表委员的看法。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生态环境美,更是融入“五位一体”的整体美,涉及乡村风貌、产业创新、人文素养、社会伦理等方方面面。

  用艺术点亮乡村,从星星点点的自发探索,上升为落实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如今,嘉兴的发力点在哪里?

  首先是聚焦规划政策,加大全盘统筹和扶持力度。

  去年,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乡村振兴局、浙江省文联印发《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让“艺术乡建”有了指导性纲领和行动方案。嘉兴艺术村“共富六大计划”的推出、艺术村落创建培育行动的开启,正是对此的积极呼应。

  在县(市、区),这类呼应也很有力。比如,海宁创新开展了“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创建,已培育梁家墩水彩艺术村、云龙蚕桑民俗村、科同光影故事村、荷叶灯彩艺术村等一批特色艺术村落,正推动“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最亮底色。

  其次是聚焦乡村特色,做好资源挖掘与价值转化。

  人的气质模样各不相同,乡村也是。尊重不同村庄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村民需求,选择合适的艺术语言,才能实现“美美与共”。一根蚕丝的复兴,演绎出云龙村蚕桑产业的前世今生。随着“蚕艺”“蚕俗”“蚕学”“蚕承”等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这根凝聚着村民百般滋味的蚕丝,也在新时期成为让人自豪的乡韵之丝。同样,在漫画大师丰子恺的故乡桐乡石门,小小的墅丰村不光用名家之画扮靓乡村风景,也在成功举办名人散文大赛、相关研讨会中引来世界目光关注,坚定了村民们的文化自信。

  另外,还要聚焦两头人群,达成共建共享发展理念。

  艺术点亮乡村,离不开艺术家团队和普通村民的积极参与。艺术家的到来,或给乡村带来巨大文化能量、人气流量,或以文化创意推动当地手工艺、土特产更好走出去,或赋予乡村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精神需求的功能。水彩艺术大师马白齐、平龙把工作室开到嘉兴乡村,著名编剧黄亚洲把个人影视文学园落地嘉兴乡村,这些都是很好的开端。然而,乡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作为乡村的主体,唯有让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并有所获,才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而此中,艺术家团队和普通村民之间能否实现真正的共建共享共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琢磨的时代课题。

  不过话说回来,世上万般事,关键一个做。向外看,向内求,向前走。嘉兴乡村的“田园牧歌”,还是很让人期待的。


标签: 嘉兴乡村;文艺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