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市农科院又获国家科技大奖
2021-11-04 09:18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顾亦来

  把论文写在丰收的大地上

  昨天上午,77岁的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尧城从北京捧回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证书。这是1978年我国恢复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嘉兴市农科院第三次登上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领奖台,足见这个坐落于“浙北粮仓”的地级市农科院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巨大贡献。据悉,这也是“十三五”期间嘉兴市在农业科技领域获得的最高科技奖励。

  耄耋之年圆梦国家科技创新大奖,杨尧城显得有些激动。此次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共同完成的“超高产专用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与应用项目”是近30年来我国唯一年度栽培面积超千万亩的早稻品种,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面积超过7000万亩。“2000年启动品种选育时我已56岁。当时很多人好奇:这么大年纪了,还开始新的育种课题。不怕累吗?能成功吗?值得吗?但我觉得只要心中有梦想,每一天都是充实的、美好的。”杨尧城坦言,一路走来虽有坎坷,但更多的是突破的喜悦。2009年“中嘉早17”一举夺得“浙江省农业吉尼斯”早稻百亩方示范纪录,2010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2013年成为籼稻区年推广面积最大品种……20年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中嘉早17”高产、抗逆性好和适应性强的优点越来越明显,既适合食用又是加工优质米粉干的最佳品种。诸多优良性状的集成,使“中嘉早17”成为长江中下游稻区,推广面积最大,深受农民欢迎的品种之一。

  “这是我们嘉兴市农科院第三次获国家大奖。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嘉兴农科人员在全国率先配组国外和本地稻种的优良基因,育成‘农虎6号’,凭借着高产和抗倒伏特质,获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奖。2016年,嘉兴市农科院名誉院长姚海根,以‘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项目’第一完成人身份,捧回了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今年是第三次。实现了连续两个五年规划均获大奖。”嘉兴市农科院院长程旺大说。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自1956年组建以来,嘉兴市农科院一直十分重视种质的“卡脖子”技术攻关。他们把论文写在丰收的大地上,把每一滴汗水化作金色的畅想。多年来,嘉兴市农科院以为当前当地农业生产服务为己任,立足嘉兴,服务浙江,面向全国,以第一单位育成的稻、麦、油菜、蔬菜等新品种有227个,其中199个水稻新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7亿多亩。嘉兴市农科院每年推广面积900万至1000万亩,年增产粮食1.84亿公斤,相当于36.8万亩耕地产量,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此外,还为浙江省贡献了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第一个籼稻金奖品种和第一个粳稻金奖品种,使浙江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籼、粳双丰收省份,走进了全国水稻育种先进行列。


标签: 国家科技大奖;嘉兴市农科院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