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市农科院:人民需求的新期盼就是我们科研的方向
2020-07-08 09:09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应丽斋 孔 越   通讯员 王 晖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活得美”

  “三个组合被认定为绿色超级稻品种!”前不久,从北京传来消息,由嘉兴市农科院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合作的国家863计划“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重大项目又获突破!这种兼顾了“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回应了人们高产优质又绿色健康的水稻生产新需求,实现了增产丰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家战略目标。

  这代表着有着60多年历史的嘉兴市农科院,科研选项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人民“吃得饱”与“吃得好”的问题,而是循着人民希望“活得美”的生活愿景,丰富着科研的内涵,拓展着科研的外延,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勇谋新篇”的誓言。

  吃得饱——从亩产450公斤到1089.7公斤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面积减少是必然。科技创新便成为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60多年来,嘉兴市农科院的科研人员用一次又一次的产量突破,为国家粮食安全固本强基。

  2019年10月,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就接连以三个高产新纪录引起国内同行侧目:杂交稻“嘉优中科1号”百亩方平均亩产达1089.7公斤,创造了江苏省水稻单产新纪录;杂交稻“嘉丰优2号”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022.2公斤,创造了江西省单季水稻单产新纪录;常规稻“嘉67”最高田亩产871.5公斤,创造了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单产最高新纪录。

  掌声,为嘉兴市农科院育种人响起!而每一个丰满的稻穗里,积淀着一代又一代嘉兴农科育种人的心血与汗水。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增地减之势不可逆转。要破解粮食安全的困境,让浙江人乃至全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然要在这‘二分田’上做文章。过去是,现在是,将来终将还是。所以,水稻育种永远在路上,水稻品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姚海根,从嘉善西塘走出的农家子弟,当年他投身水稻育种时,最本真的愿望就是“不让乡亲们饿肚子,要让乡亲们吃饱饭。”1979年,正是他的处女作品种“秀水48”,打破了当时育种界“丰产不抗病,抗病不丰产”的定论,让深受稻瘟病困扰的水稻主产区增产达20%以上。

  40多年来,田地成为姚海根最重要的实验室,培育优良品种105个,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稻区累计推广种植4亿余亩。

  姚海根是嘉兴市农科院60多年奋斗史的缩影。截至2019年,嘉兴市农科院育成水稻新品种、新组合170多个,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到7亿多亩。他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让水稻亩产从450公斤增长到1089.7公斤,为嘉兴、浙江乃至长江中下游稻区的稳产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嘉兴市农科院也因为不俗的成绩两次站上全国科技创新的最高领奖台: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上,嘉兴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在全国率先配组国外和本地稻种的优良基因,育成“农虎6号”,凭借高产和抗倒伏特质,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2015年,姚海根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本着让人民“吃得饱”这个最本真的愿望,嘉兴市农科院的水稻育种人员代代接续,执着追梦,在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中,以不断的突破与创新,展现了特殊的“嘉兴分量”。

  吃得好——从“嘉兴人不吃嘉兴米”到“育出浙江最好吃稻米”

  嘉兴稻作历史悠久,稻米种植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明时期。历史上,嘉兴也一直是国家粮仓,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然而,多年来民间却流传着“嘉兴人不吃嘉兴米”的说法,业界分析很大原因在于它没有跟上讲究吃米饭的杭嘉湖地区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节奏,没有与之匹配的品质和品牌。

  这给嘉兴市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带来了思考:“没有市场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科研。中国百姓不断提高的食品需求告诉科研人员:不仅要有粮食吃,还要‘吃得好’。”

  面积达28.17亩的九田冻试验田是“江南水稻育种大王”姚海根在海南陵水县的“家”,在这里他育成了103个水稻品种。70多岁的他,走在拥有6000多份材料的试验田里依旧步履矫健。“你看,这一片水稻多整齐,它的名字叫‘秀水香1号’,外形像泰国香米般细长,吃起来则像东北大米般软糯。这个品系我已经育了六七年了,就是希望我们江南也能种出高产又优质的‘东北大米’。”他自豪地说。

  “浙江人对稻米的品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外观好看,口感也要好。”打开嘉兴市农科院研究员黄海祥的“种子库”,你会发现他育成的品种跟其他人都不一样——又长又细,被很多人称为稻米中的“高富帅”,甚至开创了一个长粒粳育种的新领域。从事水稻育种20多年的他,2017年育成的籼粳杂交稻——“嘉丰优2号”,一经推出就成了“网红”,不仅在省农博会上成为唯一被推荐的“浙江最好吃稻米”,还获得了首届全国优质食味十大金奖品种,全省唯一。在市场上,他育成的优质品种成了省内外众多米业企业品牌优质米订单生产的“网红”品种,这些稻米虽然价格是其他一些米的四五倍,但依旧供不应求。

  除了稻米,嘉兴市农科院也在其他领域开拓着面向市场的高品质科研项目。

  来到嘉善县干窑镇的浙江嘉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只见玻璃温室里的草莓并不种在地上,而是在各种立体的支架上。在这里你看不到土壤,看不到工作人员,管理实现了自动化,并全部参照绿色产品标准。嘉兴市农科院的曹奎荣是嘉兴市科技局派驻嘉佑农业的科技特派员,主要负责指导开发草莓种苗。他告诉记者:“相比于普通草莓苗,实验室脱毒后的苗更加健壮,可以减轻病害发生,农药的用量也会减少很多,因为品质佳、口味好,市场价格可以高出其他品种一倍多。”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在市场的呼声里,嘉兴市农科院的科技人员张扬着涅槃的魅力,展现着“嘉兴担当”。

  活得美——从服务种粮到服务“五彩嘉兴”

  现实,总是给科研人员永无止境的课题。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繁杂社会拼图中,填饱了肚子、丰盛了餐桌后的城乡居民,不知何时又多了对蓝天的渴望、对安全的期许、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

  以水稻育种出名的嘉兴农科人,在逐梦时代中丰腴着创新的羽翼。

  最近,市场上一种被称作“跑道鱼”的鱼,很受市民欢迎。这种鱼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其实,这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方式,相当于给鱼建了‘跑道’,训练鱼‘跑步’,这样的鱼明显比池塘里养出的瘦、体型修长、口感佳,产量也大大提升。”这一模式的探索者沈亚强说,他是派驻桐乡市大麻镇的科技特派员,主要负责指导桐乡市大麻海北圩水产合作社开展“跑道鱼”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让沈亚强自豪的是,“跑道鱼”项目的推广,帮助农民增收跑出了加速度。“去年通过这种模式养殖的鲈鱼价格每斤达到25元,每亩增收1倍至1.5倍。”率先参加试验的养殖大户普遍这样反映。

  同样帮农民高举“生态牌”的还有80后科研人员吴剑。他曾作为科技特派员驻点南湖区凤桥镇,了解到这里的果农很为水蜜桃绿色加工与贮藏烦恼。他把农民的需求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在长达9年时间里,先后研发了凤桥水蜜桃物理保鲜贮藏、大桥葡萄电商贮运等专利项目,让农民的水蜜桃贮藏保鲜期由2天延长约3周时间,还让葡萄在快递运输时的掉粒从30%降到4%,让果农实现亩均增收约2000元。

  嘉兴市农科院科研人员为“三农”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妙招”,而广袤的田野为他们的科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思考、新课题——

  正是在科研人员的全力攻关下,同一块农田,实现了“身价”的多种演绎:既是粮食安全的保障基地,又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景区。春天有多彩的油菜花盛放,夏天稻花香四处飘荡,秋天则流淌着以金黄的稻浪为主色调的丰收景象,农家乐的袅袅炊烟伴着运河旖旎的风光,别样的江南在嘉兴市农科院湿地农业和生态保护、开发、利用的技术及模式推广运用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以水稻、油菜花为代表的传统农作物,如今被赋予了全新的价值。

  新时代服务“三农”需要更宽阔的视野与格局。在全国进军小康的号角声中,去年8月,嘉兴市农科院与吉林白城市农科院合作的“百豆园”项目在桐乡石门正式启动,将以科研力量助力打造一个集休闲游玩、科普教育、农业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现代农旅文创基地。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活得美”,这是人们渴望的改变,也是嘉兴农科人应着澎湃的浪潮擂响的时代创新鼓点。是的,这个世界永远在变,但对于嘉兴农科人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以改革与创新,汇入历史发展的长河,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猛姿态,作答时代,为“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贡献农业科研力量!


标签: 嘉兴市农科院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