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太浦河之变: 从“三家分治”,到“三兄弟”共护母亲河
2020-11-02 08:42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杨 洁 潘晓琴 解放日报记者 孔令君 通讯员 张文燕 宋依依

  编者按:去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成立。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共同组成制度创新“样板间”“试验田”,承担起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核心使命。一年来,示范区勇当开路先锋,敢于打破壁垒,已形成32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大力助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年间,示范区里有哪些生动实践?“破壁者”带来哪些创新红利?哪些经验可供复制推广?即日起,嘉兴日报携手解放日报、苏州日报联动策划,共推“示范区·破壁者”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现在青浦、吴江和嘉善一起来治理太浦河,水质明显好多了!”10月30日上午8时,嘉善县姚庄镇银水庙村村民潘根龙走出家门,与来自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龚都村、徐李村的志愿者到老地方会合,开始了又一次的巡河行动。

  联保共治太浦河,一起守护母亲河生态绿廊,如今已成为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和嘉兴嘉善三地的强烈共识。

  一年前挂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撬动了“太浦河之变”——从青嘉吴“三家人”分治水,到“三兄弟”共护母亲河。一年来,太浦河联合治水成效显著,来自嘉善的数据显示,太浦河取水口水质已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这样的太浦河之变,恰是示范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线故事】

  “三家人”分治水,各说各的理

  65岁的潘根龙只要有空,就爱沿着太浦河嘉善段的绿道散步。如今这里绿道蜿蜒,鸟语花香,风景无限。自小生活在太浦河边,喝着河水长大,这里的村民对太浦河感情不一般。潘根龙也曾亲历那些年母亲河污染频发的痛,又见证着一年来青嘉吴共治母亲河的可喜变化。“这一年,真的很高兴,也很感慨!”他思绪万千地回想起太浦河的故事。

  太浦河全长57公里,源起吴江,途经嘉善,终于青浦,是示范区内唯一流经青嘉吴三地的河。这条人工河的开筑本就源自青嘉吴人民的奉献。近50年里三次大建,50万苏浙沪民工“头顶星、脚踏冰”,千辛万苦才使太浦河竣工。这条母亲河,从开挖通航、防汛泄洪,到引江济太,再到后来成为水源地,以涓涓清流滋养着一方百姓。

  可是前些年,太浦河却遭遇污染之困,并且因为“三家人”分治而问题频发。

  原来,青嘉吴三地之前对太浦河的定位不一,治理也存在不少分歧。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上游吴江就将太浦河定位为泄洪通道,两岸周边遍布纺织企业。因为地势的原因,这些企业排污最后几乎都汇入了太浦河。而下游的嘉善和青浦,却将太浦河定位为饮用水水源。一河三标准,各说各的理。标准不同,治理自然也不同,难以形成合力。这导致太浦河多次发生水葫芦暴发、锑浓度水质异常等生态危机。2017年那次水葫芦大暴发,仅打捞就耗资2000多万元。

  其实,为了保护太浦河,三地也都做过很多努力。

  吴江区开展“蓝带行动”,大刀阔斧整治太浦河沿岸200米之内的企业,已腾退约3000家企业。嘉善也打响腾退整治之战,先后腾退三大废钢铁市场、40多个码头堆场,累计拆违67万多平方米。

  民间力量也不曾缺席。为了保护母亲河,早在2011年,潘根龙就和几名老党员一起自发组织了一支水源地环境巡查队,不定期巡河、保洁。

  然而,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三家人”分治水的做法依然困难重重。“我们每次发现问题,就向邻村反映情况。”潘根龙说,“可大家毕竟分属不同的省市,每次总感觉是麻烦了对方。”

  政府层面的协调之前也有壁垒。青嘉吴三地现有太浦河流域重点排污单位309家,作为嘉善县生态环境执法队队长,许峰过去执法中遇到吴江企业排污问题,但由于分属不同省份,沟通协调的效率不高,“经常我们这里发现了问题,跟吴江联系,再请对方去调查、处罚,一套程序走下来,时间耽误不说,还经常出现调查取证难。”

  “三兄弟”共治河,同绘一蓝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成立,为三地联手治理母亲河带来契机。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把太浦河打造成一条水质稳定在Ⅲ类水的清水廊道。

  三地开展破壁行动,“联合河长制”率先破题。

  作为太浦河的一名村级河长,银水庙村党总支书记周梅风感触颇深。建立“联合河长制”后,周梅风每次巡河都有了新伙伴——来自青浦区金泽镇龚都村、徐李村的联合河长,“三地‘河长’一起巡河,联防联治,效率更高,成效也更显著。”

  上游的船不够,下游上海就主动帮助协调。“他们常说帮我们把水葫芦解决了,他们的压力也小了。”周梅风说,现在,三地保洁船都在各自的水域进行常态化保洁,一旦有哪一方需要支援,其他地方的保洁船就立即赶到一起行动。

  “联合河长”的好处远不止于此。这一年来发生了不少共同治河的小故事。比如,嘉善的河长想出了清理河道淤泥的好点子,吴江区的河长就主动对接,联系环保企业,很快就把淤泥制成砖头。又比如,一只装有化工原料的编织袋,在下游青浦段被捞起,河长们会剖开编织袋仔细查看,联手“破案”——青浦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吴江和嘉善调用覆盖大部分河道的监控摄像头,一起追溯“元凶”,开出罚单。

  “联合河长制”,成为示范区跨界水体联保共治的一项成功经验。10月1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发布,苏浙沪两省一市建起“联合河湖长制”,明确对重点跨界水体实施联合监管、联合检测、数据共享、联合防控。

  这张联保“蓝图”已化作实际行动。几天前,青嘉吴三地各3名环境执法队员分别身着白色、浅蓝色、深蓝色制服走进青浦区某企业,进行联合执法检查。

  共订“一套标准”,同绘一张蓝图。10月30日下午,青嘉吴三地政府又联合举办协同治水再深化活动。三地协同开发的示范区联合河长制信息化平台正式上线,三地联合治水总投资约13亿元的16个项目签约。太浦河共保联治江苏先行工程也正式启动,旨在通过系列治理措施,把太浦河打造成为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生态绿廊。

  示范区“联合河长制”运行一周年以来,三地都收获了绿色“红利”。“通过三地联合治理,我们吴江的Ⅲ类水河湖已经从20多个增加到50多个,效果十分明显。从水上到岸上、从联合到融合,‘联合河长制’将我们三地紧紧相连,共同推动构建示范区生态绿色命运共同体。”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水务局副局长王舟告诉记者。

  水变清,人相亲,由生态绿色“好风景”带来的产业发展蓝图也已铺陈开来。在太浦河流域,青嘉吴正加速打造一条串联起“七湖一河”的“蓝色珠链”。

  10月28日,记者乘船从青浦区金泽镇火泽荡李红套闸口出发,沿“蓝色珠链”一路向北,放眼望去,水体清澈,绿树迎风摇曳,远处白鹭齐飞,农舍错落,好一派江南秋韵。在金泽镇张联村河畔,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正加紧建设,其封装测试配套企业格科微电子则在嘉善落户。吴江、嘉善两地则共同规划太浦河沿岸腾退土地,联手打造大型文旅项目和科创空间。据介绍,未来,这条“蓝色珠链”将通过打造以“金融+研发”为核心、“文旅健康”为配套的产业格局,带动示范区一体化发展。

  【破壁者说】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生态和规划建设组组长 刘锋

  示范区成立一年来,针对像太浦河这样的重点跨界水体,我们相继出台了联保专项方案和“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可以说,示范区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上率先构建起了联保共治的网络。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这是我们在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制度创新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接下来,我们还将确定跨界水体的要素共同目标,实现跨域无界共治,真正将示范区打造成为既有“好风景”又有“新经济”的“样板间”。

  【走访手记】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顾名思义,要走一条生态绿色发展之路。2413平方公里的示范区,现状河湖水面占20.3%,要把示范区建成“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毫无疑问,必须首先做好“水文章”。

  “水文章”怎么做?曾经三家治水,“一开会就吵架”;如今“三兄弟”共护母亲河,“不让一串水葫芦漂到隔壁省市”——一条连接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太浦河,或许能让我们窥见答案。

  从“太浦河之变”可以看到,示范区确实为打破行政壁垒提供了创新“试验田”。而当成功的经验被复制推广,这样的创新突破又进一步在治安联防联控、行政事项跨域通办、人才互认等方面次第开花,进而在长三角形成示范效应。以水为脉,示范区的生态绿色底色将越擦越亮。而以创新为魂,示范区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必将越拓越宽。

  

标签: 五水共治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