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加快建成美丽宜居、活力创新、生态品质新城区
2021-03-10 09:05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王韶韵 通讯员 李 卓

  打造均衡富庶发展的最佳典范·“一把手”访谈系列

  加快建成美丽宜居、活力创新、生态品质新城区

  ——访高照街道党工委书记蒋满强

  【奋进2021】

  “新阶段、新征程,迈好‘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步至关重要。”秀洲区高照街道党工委书记蒋满强说,2021年,高照街道将全面贯彻落实区委九届十次全会、区三级干部大会和区两会精神,不负春光起好步,乘势而上开新局,以更高昂的政治热情、更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更优异的发展业绩,开启高照街道高质量全面发展新征程。

  蒋满强表示,接下来,高照街道将紧紧围绕区“3641”总体工作部署,拉高标杆、全力以赴,秉持“三牛”精神,担负使命拼命干、精准发力加油干、紧盯项目埋头干、勇于担当带头干、聚精会神合力干,加快建成美丽宜居、活力创新、生态品质新城区,用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水平治理的崭新成绩,奋力开创街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辉煌。

  如何做好2021年的各项工作?蒋满强表示,高照街道将打造产城融合发展区,让高质量发展更亮眼。把新的推进高家桥片区城市有机更新“三年行动计划”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拆迁腾退工作,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实行规上服务业企业走访联系制度,建立重点服务业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力争年内涌现出更多示范商圈、标杆楼宇和龙头企业,实现三产服务业均衡优质发展,让产业发展更具特色;提高城市科学化、精准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三服务”2.0版,探索更加完善的驻企服务机制,让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让发展环境更优质。

  打造美好生活幸福城,让民生福祉更丰厚。高照街道将建设运河、高桥5A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探索0~3岁儿童幼托服务模式,推进“1+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民生服务更优质;实施文化提升“七个一”工程,重点建设高照“稻香水韵”城市客厅,打造街道文化地标,建设有品质、有人气、有温度的城市驿站,让文化滋养更丰富;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生态领域重点部位、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推进力度,让街道全体居民享有更加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

  打造基层治理样板区,让平安之基更稳固。高照街道将重点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让网格员真正心在网格、力在网格、扎根在网格,实现从被动维稳处置到主动源头化解的转变;将各级各类基层阵地建成基层治理关键节点,构建起机构联动、事务联议、阵地联用、矛盾联调的基层治理新形态,并充分发挥乡贤组织、物业企业联席会等作用,实现从一元治理到多元共治的转变;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治意识,打通《嘉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执法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重视发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业主公约作用,实现从传统思维向文明法治的转变。

  打造基层党建示范窗,让红色风景线更动人。高照街道着力将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更加昂扬的干事创业激情、更加强大的创新发展动力和更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开展以“红船印初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实施“红动高照”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行动,深化“红哨联盟”等党建品牌,全力创建城市基层党建示范性街道;着力涵养“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团队文化,并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党各项责任,永葆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回眸2020】

  2020年极不平凡,这一年,高照街道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稳步推进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在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高照街道坚持把企业复工复产和推动经济复苏作为第一要务,奋力保企稳经济,主动有为谋发展。街道通过深化网格连企、暖心扶企、云上助企,构建起了“一路两圈三平台”三产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全年41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共完成营收42.89亿元,同比增长147.98%,辖区13幢商务楼宇,实现税收4.4亿元,成功打造“千万楼宇”7座。

  推进以象贤小区为重点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高质量完成秀园路和中关村商圈提升改造;谋划启动了高家桥片区新的“三年行动计划”;街道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名列全区第一;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全域创建;完成3个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新建900平方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启用秀清幼儿园;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基层党建“红哨联盟”……过去一年,高照街道城市品质再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展现新气象,民生服务再上新水平,基层治理再现新突破,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可喜成绩。  


标签: “一把手”访谈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