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在高颜值智慧化的书房里读书如沐春风!” ——《美好生活 秀给你看》系列报道之④
2020-07-23 08:54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徐 昊 通讯员 李国平

  【微故事】

  每天抽空带着孙子孙女,去家附近的市图书馆高照街道分馆里坐上一小时,已经成为暑假期间高照街道居民何百雄的习惯。

  从龙盛华庭右岸的家走到高照街道分馆只需要几分钟。自2018年建成以来,高照街道分馆已成为他生活中最爱光顾的地方,何百雄说:“退休在家已经有几年了,以前没事做只能去公园里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现在好了,每天还能去家门口的图书馆看看书、充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过去,看书难曾是长期困扰何百雄的问题。65岁的何百雄回忆道,年轻时他是下乡知青,虽然热爱阅读但是缺少机会。“后来回到城里,每次想看书就要去当时位于少年路的老图书馆,不是很方便。”何百雄说,即使后来市图书馆秀洲区分馆在秀洲公园建成,但也因平时工作忙、需要照顾孩子等原因,鲜少有机会去图书馆阅读。

  “如今,家门口就有图书馆真是方便了不少,一个星期我会来个四五次。新馆环境又好,在馆里看看书也是一种享受。”何百雄说。

  【我们的小康生活】

  颜值超高、设施齐全,提到位于运河文化公园内的市图书馆高照街道分馆,很多市民都将它亲切地称作嘉兴的“网红图书馆”。

  900平方米阅览区域,藏书3万余册,阅览座位近200个,拥有图书预约、京东快借、视障人士图书借阅服务等,市民只需刷图书借阅卡或市民卡即可进入馆内,如需借阅,可随时通过自助借还系统设备借书、还书。

  据统计,今年初以来,这个“网红图书馆”的日均读者流量已达到500人次,借阅量达到每天至少300本以上,为高照街道及周边区域居民提供了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

  除了高照街道分馆外,近年来,秀洲区还建设了多家智慧书房,用智能的设施与便捷的服务,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篱笆墙”,为秀洲市民播撒阅读的种子。

  位于洪合镇凤桥村村部的市图书馆洪合镇凤桥村分馆·智慧书房,是全市首个村级图书馆分馆,在去年1月正式开馆。

  作为一家以纸质文献为主、数字资源共享与自助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图书馆,走进大门,读者就能感受到凤桥村分馆满满的“智慧”感:采用无人值守、自助服务的智慧化管理方式,读者“刷脸”进出、借还书籍。馆内藏书上万册,并依托联网机制,与总馆之间实现了数字资源共享,读者可以在分馆直接预约借阅总馆的书籍。

  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阅读、上网等公共文化服务,正是得益于近年来秀洲区响应全市号召,试点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起初,全区只有位于主城区的市图书馆秀洲区分馆,各镇对阅读资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秀洲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老百姓来说,公共文化服务是身边贴心暖心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文化生活奔小康,更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发展。随着2007年,嘉兴市探索建立起以市、县两级图书馆为中心,镇(街道)分馆为纽带,并延伸到村(社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村民“阅读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2007年以来,全区各镇(街道)图书馆分馆相继建成,面向全区居民提供优质、免费、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让群众共享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成果。”该负责人表示。

  去年以来,根据公共文化设施均等化、均衡化布局标准,秀洲区还切实加强城乡文化阵地建设。王店镇图书分馆完成新址搬迁、油车港镇图书分馆建成使用,新建油车港镇智慧书房、新城街道亲子主题智慧书房和洪合镇凤桥村智慧书房3个,并完成新(改)建新塍镇潘家浜村等礼堂书屋10个……

  此外,在距离各镇中心较远的村落,秀洲区还不断建设农家书屋这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并加以提档升级。

  如今,阅读环境差、书籍藏量少的图书馆体验已成为秀洲人昔日的记忆,一家家别具特色的图书馆成为秀洲区的一个个网红打卡点。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效益不断突破……提档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提升了秀洲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截至目前,全区共设有区、镇级图书分馆8个、村级图书分馆12个、农家书屋113个,已基本实现全区阅读场所以及公共文化资源全覆盖。今年,秀洲区在紧锣密鼓地对新图书馆建设项目进行施工的同时,还将规划新建智慧书房3个、礼堂书屋10个,进一步推进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均等化布局,使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全区每一片土地。

  随着家门口的图书馆数量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近,“文化之风”正渲染熏陶着每一个秀洲人的生活。


标签: 美好生活秀给你看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