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温暖你我他,志愿服务成为秀洲青年生活新时尚
2019-12-27 08:55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撰稿 蒋彧淼 沈怡婷 张 榆

  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党建带团建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团)员志愿者的资源优势,近日,一场以“用青春温暖一座城”为名的便民志愿服务活动在江南摩尔开展。

  当天,秀洲区年轻干部能力提升班“秀洲·启晨”团队全体学员化身为志愿者,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通过开展政策宣传、现场解答、游戏互动等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现场,青年志愿者们还将熬好的红豆汤分发给环卫工、交警、综合行政执法者、公交司机、快递小哥等城市一线工作者,为他们送去严冬里的温暖。

  而这只是秀洲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你是志愿者吗?”“最近你参与志愿服务了吗?”……如今,志愿者已成为秀洲区青年人一个重要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生活新时尚。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城市乡村,我们总能看到这群忙碌的身影,谁遇到困难,青年志愿者们总是伸出援助之手,倾尽绵薄之力,且乐此不疲。而社会也正以自己的方式在点滴回馈我们的志愿者,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温暖秀洲大地。

  青春志愿成效不断提升

  如何让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志愿服务工作这道关键“拿分题”前,共青团秀洲区委选择了品牌化与项目化。“只有找准切入点集中发力、持续推进,渐渐形成服务品牌,才能有效提升服务成效;只有通过项目化的管理模式,才能让志愿服务品牌走得更远。”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不久前开展的“红动秀洲 全城志愿”秀洲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型公益活动上,秀洲区发布“城市文明我先行”、“秀·青益”、“社区治理我参与”等秀洲区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夯实秀洲志愿服务品牌。

  志愿服务是一项美丽的事业,秀洲区因地制宜全面打造了一个个响亮且接地气的志愿服务品牌。王店镇“店当家”、洪合镇“洪管家”、新塍镇“塍益580”、王江泾镇“闻川帮帮团”、油车港镇“星期六志愿服务”、新城街道“新城雷锋”、高照街道“满天星”等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品牌大放异彩。

  聚焦垃圾分类,开展“传承雷锋精神、倡导时代新风”系列活动;开展嘉兴市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社区“百千万”行动暨青春助力垃圾分类专项行动,倡导绿色生活风尚;聚焦人居环境整治,用青春之力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文明城市创建,加强校地志愿服务合作,开展不文明行为劝导等活动……今年初以来,共青团秀洲区委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健全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壮大队伍规模,拓展服务领域,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社会化、常态化,让“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秀洲的文明创建贡献青春力量。

  “志愿贷”让善行有回馈

  近年来,秀洲区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注册志愿者8.9万余人,为全区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平安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累计服务总时长达到52.1万小时,志愿者正成为一支强而有力的新生力量。

  奉献是一种美德,志愿是一种快乐,然而志愿者也应该享有社会的“正面回馈”。为进一步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有效激发秀洲区志愿者的活力和热情,共青团秀洲区委联合禾城农商银行共同推出了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贷款项目,即“志愿贷”,作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志愿贷”主要针对投身于秀洲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志愿者,年龄在18周岁至60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依托“志愿汇”平台,在秀洲区范围内经常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服务时间不少于一定时数,信用记录良好,有正当、固定的职业,且收入稳定。

  “我们希望为有资金需求、热心志愿服务事业的志愿者,提供低利率、低门槛、手续简便的个人贷款产品,鼓励、带动更多志愿者投身秀洲志愿服务事业,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贷”目前已进入最终测试阶段,即将上线使用。“志愿贷”不仅体现秀洲区对志愿者的礼遇和重视,更是传播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风尚。

  此外,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激发广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秀洲区初步建立了服务记录管理机制和嘉许、表彰、回馈、保险机制。同时,在每年开展优秀志愿者评比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星级志愿者认定工作,对于特别优秀的志愿者,可获得旅游景点门票、公交卡、免费体检、新居民子女入学依据以及创业信用贷款等福利。

标签: 志愿服务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