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将百姓期待的这项工程做实做好
2019-12-12 08:55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耿俪洳 通讯员 李建松 区委报道组 朱琴燕

——“民生实事项目回头看”之“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项目

  “结合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我们实施了‘六小行业’‘污水零直排’工程建设,从污水预处理标准化管理入手,破解雨污混接等难点问题,提炼建设行业标准,为全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昨天,在秀清路“六小行业”“污水零直排”示范街区,看着已经完工的建设工程,高照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进展】

  “污水零直排”建设工程如火如荼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是新形势下治水工作的一项全新探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新的治水标志性工作。2018年,秀洲区已经完成油车港镇1个主体、秀洲国家高新区1个工业园区及万科·吴越、龙盛·右岸美墅2个生活小区的创建任务。

  2019年以来,秀洲区以水质改善提升为目标,全面深化河湖长管理,扎实推进项目化治水,全力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项目在年初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3月,特别召开的创建现场会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为做好这项工作,浙江长三角水务工程研究院等专家受邀前来开展专题培训,各创建主体组织评审单位就建设规划、标准等开展专业评审。继去年专程前往宁波慈溪市和北仑区学习考察后,7月,区相关人员再度前往义乌市学习考察。同月起,秀洲区坚持区级层面每半月召开一次推进会,镇(街道)层面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或现场推进会,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细落实落地,确保项目建设全面有序推进。

  为确保建设有序,《秀洲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行动方案》制定出台。《方案》明确,2019年,秀洲区需完成王店镇、新塍镇、新城街道、高照街道4个主体和秀洲经济开发区(王店镇)1个工业园区及新城街道秀泽园、高照街道象贤花苑2个小区的创建任务。2020年,将完成王江泾镇、洪合镇2个主体和秀洲经济开发区(王江泾镇)1个工业园区及相关住宅小区的创建任务。

  “目前,王店镇6个区块已完成排查并实施整改,47个项目中41个已完工,6个正在实施;新塍镇已完成全域排查工作,22个建设项目中11个已完工,11个正在实施;新城街道摩尔东街的样板街区已开始施工;高照街道秀清路示范街区段已完工。”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实施的项目预计将在12月底前完工。

  【改变】

  把百姓关心期待的这项工程做好

  “虽然还是以前的老菜场,但经过改造后整个环境好太多了。夏天没有难闻的味道,冬天没有满溢的污水了。”昨天,在新塍镇农贸市场,不少前来买菜的居民点赞道。始建于1998年的新塍镇农贸市场有摊位140多个、店面30多个。经前期排查清淤发现,菜场区域存在雨污水管网破损、地面冲刷污水进入雨水管、污水倾倒入明沟雨水管、未安装隔油处理装置等问题。

  今年,按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要求,新塍镇对菜场进行全面雨污分流改造,替换破损管网,新建垃圾堆场污水收集管网,新增一体化隔油池等处理设施,让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在新塍镇胜利路经营着餐饮店的店主们这个冬天也少了一项烦恼:管道堵塞。

  胜利路沿线有38家店铺,其中23家从事餐饮业。“因为污水中存在大量油污,加上冬天气温低易冻结等缘故,管道常常堵塞。今年,镇里引进了餐厨污水智能化分离设备,这个烦人的问题就解决了。”该路上某餐饮店店主告诉记者。利用设备,污水经过多次过滤、除渣后可以实现油水分离。

  王店镇明珠公寓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存在雨污不分流和雨污串管现象。“楼底经常有污水往外面冒。镇里找专业人士看过后发现是因为污水里有许多油脂漂浮物。后来设置了这个隔油池后,情况好了很多,几乎看不到污水了。”看着楼下新增的隔油池,小区1幢居民感慨地说,“进进出出再也不用特意避开污水满溢处了。”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不仅在于建,还在于管。2018年完成创建的秀洲国家高新区现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污水零直排”监测与管理GIS平台。该平台能实现“污水零直排”建设效果的定量考核,实现所有雨污水管线数据入库,自动查询,自动识别。系统还分12个子区域进行污水流量检测定量,设置20个关键液位观测节点对污水溢流进行实时预警,并对河道水质较差的4个片区设置浮标监测站,进行预警及反应治理效果。

  据介绍,接下来,秀洲区还将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全力完成2个主体的全域性创建任务,打造2个“污水零直排区”样板街区(样板点)。


标签: 民生实事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