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街镇风采
新塍镇沙家浜村党总支 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2021-07-12 09:59 来源: 南湖晚报 撰文 N晚报记者 苗楠钰

  用好红色资源 建好红色阵地

  名片:秀洲区新塍镇沙家浜村党总支,现有党员92名。党总支紧紧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总目标,先后获得“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等荣誉。今年,该党总支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员说:“守护好红色根脉,传承好红色文化,赓续好红色精神。这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距南湖12公里,新塍镇沙家浜村是原中共嘉兴县委驻地所在地,也是新塍第一个地下党组织联络点和主要抗战根据地。

  村部内的“嘉桐工委新塍联络处旧址”是嘉兴市文物保护点,列入了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单,现已成为全市红色文化传承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初心教育基地、南湖初心讲堂·沙家浜课堂、秀洲区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等先后在村部挂牌成立,已有900余批次组织团体,累计120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使沙家浜村从一个不被人知晓的小村庄,变成了嘉兴地区乃至周边省市的初心网红村。

  党建引领初心先行

  全力建设最美红色村庄

  “这面特殊的‘党旗’,是由革命家沈如淙亲手绘制的。这不仅仅是一面‘党旗’,更代表着一种信念和责任。”

  昨天下午,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讲解员、沙家浜村党总支委员洪燕正在向游客讲解“一面党旗”的故事。

  洪燕告诉记者,基地现有的讲解员,都是沙家浜村村民。他们之中,大多数是年轻人,每到周末,还会有“红娃讲解员”戴着红领巾上岗,为讲好红色故事贡献更年轻的力量。

  广为流传的好故事,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靠党员们的细致调查和精心编排而成。

  2019年6月,为了更好地还原沙家浜村的红色历史,驻村第一书记嵇建强开始利用下班时间,带领村班子成员和党员深入走访。

  通过沈如淙先生的学生、侄子等老同志的口述,了解到了很多信息。周末,嵇建强还经常前往档案馆查询相关史料,以确保采集信息与档案资料的匹配。

  根据发生在沙家浜村的真实故事,村党总支和镇文创办先后编排了“两封书信”“一面党旗”“四枚戒指”和“一个皮箱”四个感人的革命故事。

  2019年8月,沙家浜村党总支以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依托,高质量改造提升了原中共嘉兴县委驻地,成功打造了秀洲区“初心教育基地”和“南湖初心讲堂·沙家浜课堂”。

  前来参观学习的团体组织、党员群众通过观看革命先辈留下来的老物件、聆听讲解员讲述的革命故事,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发生在战争年代的感人事迹,并且深受教育。

  为了更深入地把这些故事呈现在参观者面前,2020年,沙家浜村党总支又以故事发生地为依托,打造了沙家浜村“妙智桥红色教育点”,为沙家浜村的红色名片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每一次讲解,我都会感受到一种前行的力量。”在党总支党员的带动下,上个月,基地讲解员潘雪芬正式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作为一名基地的讲解员,今后我将继续传播好红色文化、发扬好红色精神,更爱这座美丽的红色村庄。”潘雪芬说。

  百姓富裕群众满意

  乡村振兴多方共赢

  作为浙北粮仓,嘉兴的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尤为重要。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沙家浜村党总支根据本村粮食功能区实际情况,结合粮食生产形势,按照目标任务进行实地勘察和走访调研,制定工作实施方案。

  打破村民和租户原有的生产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党总支在种足种好、抓早抓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退林退塘等政策挖掘种粮潜力。

  沙家浜村共有4个网格,每个网格下设6~8个微网格。其中微网格长均由组长担任,部分组长也是党总支的党员。

  在退林复耕工作中,村党总支依托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一边带头签订流转协议,一边做好周边农户的思想工作,村内累计有200多亩苗木田顺利完成了退林复耕。

  党员带头引领,不但解决了租户到期需要复垦产生费用的困扰,又解决了农户租金收取不到位的烦恼,同时通过发包增加了村级经营性收入,真正形成了目标任务完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2020年,秀洲乡村振兴学院在沙家浜村正式立项实施,成为全区乡村振兴工作的交流学习阵地。

  在沙家浜村这个沈如淙和妻子相识相恋的村庄,今年10月,红色家宴中心也将建成运营,不但将方便本村和邻近村庄村民宴请宾朋,更将让每个前来参加红色婚礼的村民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

  “用好红色资源,建好红色阵地。下一步,我们将为实现‘勤善和美的红色沙家浜’逐梦奔跑、不懈努力!”沙家浜村党总支书记夏梁说。

  v

标签: 新塍镇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