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街镇风采
在新晋“网红”新塍菜场 买菜有了新体验
2021-01-25 09:38 来源: 南湖晚报 撰文 N晚报记者 樊根苗 通讯员 骆维婧

  中国电科36所以数据驱动打造智慧农贸市场

  1月20日,经过4个多月的改造,嘉兴最大的菜场——新塍菜场重装开业。全新亮相的新塍菜场,按照“五星级”菜场标准打造,建筑面积大、颜值高,一跃成为又一家“网红菜场”。

  昨天,记者来到新塍菜场打卡体验后发现,“网红菜场”不只建筑面积大、拍照好看,新颖的“互联网+”购菜模式更是让“马大嫂”们有了全新的买菜体验。

  大数据把好食品安全关

  在经过出示健康码+测温+佩戴口罩三项防护措施后,记者顺利进入新塍菜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宽敞明亮的大厅。菜场内,每个摊位上的商品都摆放得整齐有序,地面看不到一样垃圾。“这个菜场的环境真是没话讲,不仅干净、明亮,而且没什么异味,在这样的环境里买菜,心情更加舒畅了。”从王江泾镇特意赶来买猪肉的居民吴勇华对记者说。

  大厅入口处一侧,两块显示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记者看到,墙上的一块显示屏显示的是新塍菜场大数据中心,上面实时显示客流量、交易额、菜品等信息,还有当日各种生鲜的农残监测数据。

  另一块显示屏则是公示一体机,上面有市场概况等情况介绍。当天有什么促销活动、每个商户的信誉评分怎么样……消费者只要轻轻一点屏幕便一目了然。

  在公示一体机上,记者还发现,这里有菜场内各个生鲜产品的指导价,这对于一些很少买菜的“小年轻”来讲特别友好,买菜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记者逛菜场时发现,菜场内每个摊位都配备了一台印有“CETC”(中国电科)LOGO的电子秤。据介绍,这台电子秤和一般的电子秤有所不同,不仅具有称重功能,能向消费者显示商品名称、单价、重量、总价等信息,还可以生成购销电子台账,实现肉菜商品流通透明化,帮助市场管理部门追溯生鲜来源、查证商品去向,实现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为市场管理人员提供监督和决策的依据。

  与称重交易溯源电子秤联动的,还有每个摊位上方的电子屏。该电子屏实时显示经营户信息、证照信息、商品价格信息、移动支付码和商户评价码。消费者与经营户发生的交易信息,都能通过这块屏幕看得真切。

  智能设备助力精细化管理

  在菜场的一角,记者还看到了由中国电科打造的智能生鲜柜。这些智能生鲜柜内部温度保持在4℃到8℃之间,能有效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操作起来也是十分方便,点击寄存功能,输入手机号和收到的验证码后即可使用。在新塍菜场,像智能生鲜柜这样的智慧设备无处不在。菜场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现场整洁明亮、秩序井然,这少不了智能视频行为分析系统的帮忙。该系统利用图像智能算法,对监控图像进行实时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经营户和消费者存在的部分不规范行为,并能进行实时智能语音通报,维护好市场环境。

  “以前地上油腻腻的,环境黑漆漆的,现在美观大方,就像是一家精品超市。”经营户陈如荣在新塍菜场做了18年猪肉生意,菜场重装开业当天卖了18头猪,他高兴地说,“市场环境好了,我们经营户把生意越做越大的信心也更足了。”

  新塍菜场魅力绽放,与中国电科36所密不可分。从去年9月菜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以来,中国电科36所下属全资子公司浙江嘉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投入到菜场智慧化应用升级改造工作中。

  作为2020年新塍镇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新塍菜场从设计之初就按照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五化”标准打造。

  嘉科信息智慧菜场项目组相关负责人吴涛告诉记者,新塍菜场内设有食品安全监测系统、智慧监管系统、客流数据采集系统、溯源交易系统,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智能分析技术等,为菜场的运营、监管、服务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帮助监管人员把好食品安全关,为广大经营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新塍菜场负责人王新林表示,中国电科36所的项目团队素质高、靠得住、肯吃苦、配合度高,确保项目工程按时圆满完成,为新塍菜场创建“五星级”菜场提供了央企力量。接下来,项目团队还将对新塍菜场项目进行定期巡检和设备维护,确保“五化”提升创建成效。

  小菜场,大民生。“菜篮子”虽小,但关系着百姓的生活。中国电科36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互联网经济的积极践行者和探索者,36所将从服务百姓的立足点出发,不断升级迭代自身产品,为百姓、商户、政府等多方提供高效服务,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型、服务型高效惠民的智慧农贸、智慧农批全新服务模式。


标签: 新塍菜场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