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玩转秀洲 > 印象里
很多人冬天离不开!“秀洲牌”温暖你盖上了吗?
2024-11-11 11:00 来源: 撰文 看秀洲

今日立冬,寒意渐浓。

你家蚕丝被换上了吗?


对老底子秀洲人来说,

一床蓬松绵软的手工蚕丝被

过冬必备。

最近,这件事又“热闹”起来啦!


沿着新塍镇潘家浜村一路延伸的村路,远处几棵桑树高大繁茂,随风摇曳。桑树旁的小屋便是潘家浜村蚕桑非遗馆。这些天,73岁的村民夏惠英和老姐妹们凑在了一起,忙着手工制作蚕丝被或进行翻新。


图片

图片


四人各拉住一角,一个个柔软、帽子状的绵兜在大家手中均匀拉开,拉成薄薄透透的样子,再将一层又一层轻薄的蚕丝层交叠着铺匀……正在进行的工序叫“拉绵兜”,是手工蚕丝被的工艺秘诀。看起来简单,但拉绵的力度、角度都会影响最终蚕丝被的品质。


“以前一直是养蚕的,留下来的蚕茧就给自家做点蚕丝被、丝绵袄,冬天就不怕冷了!”夏惠英有些感慨,曾经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的老底子手艺,如今已经不常见了,村里也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保留了这份手艺。

图片


纯手工制作的蚕丝被,

在蓬松度、细腻度上

都优于机器制作的蚕丝被,

这份“温暖”是无可比拟的。


“老底子制作蚕丝被的过程十分讲究,选用的是双宫茧,从选茧、剥茧、煮茧到开绵、做成绵兜、拉被子,每一步都是智慧和经验。”周利萍是秀洲区天福蚕桑生产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不断通过文字、录音、视频等形式进行秀洲非遗习俗的采集和传承,为蚕桑生产习俗非遗项目添砖加瓦。


图片


除了保暖,蚕丝被在秀洲人的“人生大事”——婚嫁上,还有特殊的意义。周利萍介绍,秀洲人有用蚕丝被做嫁妆的习俗。


在上个世纪,女儿成年后,父母便会精心挑选双宫茧,将每年的丝绵储存起来。等到女儿出嫁前,喊上村里的婶婶一起做蚕丝被当嫁妆,这是结婚时候娘家雷打不动的“礼物”。


“双宫茧不适合缫丝,却最适合做蚕丝被,丝绵蓬松、保暖性好。在长辈看来,一个茧子就好比一个房子、一个家庭,每个双宫茧里都有两粒蚕蛹,就像孩子们结婚时的成双成对。”一条婚嫁的蚕丝被,就是家里最好的礼物,凝聚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的美好祝福,是“爱”从未停止的诠释和递进。


图片


杭嘉湖地区气候温润,素来适合蚕桑生产。据《新塍镇志》记载,新塍在明清时“为嘉禾繁盛之区”,湖泽密布,旱地遍处种植乌桕桑树。在能仁寺东门处,还有“缫丝泉”的记载,当时乡里蚕妇纷纷取泉水缫丝,丝色泽光洁亮丽,韧性好,因而得名。


从小在农村长大,养蚕在周利萍的记忆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年春天要采桑叶喂蚕宝宝,最喜欢这时候去树上采‘乌桑果’了。”“乌桑果”便是本地话里的桑葚,吃起来酸甜可口,吃完嘴巴、双手都染成了紫红色……谈起小时候贪嘴的自己,周利萍忍不住笑起来。“还有关蚕门,放柴龙,蚕宝宝上山结茧,采完茧子卖去茧站……这些是我一直记得蛮牢的。”


图片

图片


在周利萍看来,蚕桑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不仅是宝贵遗产,也是江南小镇上独特的文化符号,需要传承弘扬,也要不断创新发展。


为了让年轻人了解蚕桑,读懂蚕桑习俗故事,周利萍通过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宣传蚕桑生产习俗,还利用蚕丝扇、蚕茧花等文创手作活动课,让年轻一代走近非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场蚕事一场辛,在当年这件江南人民的头等大事上,多少酸甜苦辣的记忆川流不息。时间的齿轮不断向前,蚕桑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伫立在潘家浜村的桑树下,古韵今风依旧迷人。你的脑海中,还有哪些难以忘怀的蚕桑记忆?


来源:区传媒中心、新塍镇、区文旅局

记者:陈佳

编辑:陈佳

审核:张瑞洁

编辑:金梦依

标签: 责任编辑: 看秀洲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