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在江浙沪一带的人们来说,一个没有鲜肉月饼装点的中秋节,是不完整的。甚至整个秋天都可能感觉心里是空落落的。
咬一口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满嘴的酥脆鲜香,舌头上的味蕾彻底沦陷于此刻。
中秋时分,对于节令嗅觉最灵敏的当然要数各路商家,早就摩拳擦掌,暗中蓄力。可能是去年这个节令一过就已经盘算好了:今年这个生意要早点抢滩,不能落在人家的后头。于是,街头巷尾,早早地就飘起了鲜肉月饼的香味。
那几天,北起苏锡常、南到杭嘉湖,东至大上海,每一个城市似乎都在为这一枚枚鲜肉月饼而律动,而这样的默契不知已经传承多少代人了。
时下,借助于网络时代的便利。对于鲜肉月饼的渴求,已经转化为机器里吐出来的一张张外卖订单。在外卖小哥送货上门的匆匆脚步声中,想念了、等候了一年的鲜肉月饼终于又到了。不过,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城区主干道边的一个月饼摊上。每年中秋节前,从食品厂退休的老舅就按捺不住,支起一块案板,点上一个炉子。几十年的老手艺,全部凝聚在一个个月饼里。生意很不错,忙不过来的时候,老舅的几个徒弟会来帮忙。而我呢?则老实不客气,隔三岔五去蹭一下。其时,第一辆城区公交刚刚开通,起点是长途汽车站,终点是一所高中。坐在公交里,可以看到我老舅佝偻着腰烘制月饼的身影。斯人已逝,怀念在兹!
当一枚鲜肉月饼在手,香味还潜藏在散发着的阵阵炉气之中,热力运作起来的美味被锁定在油酥面皮里。恰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一定要赶紧趁热吃。且慢,要小心咬下去哦!别以为外皮已温,里面可还烫着呢!否则,这种享受美味的曼妙时光便不再温馨。先轻咬一口,开个天窗,就像吃镇江灌汤包一般。稍候片刻,便直接与馅料来一个亲密接触,这时,沁在酥皮里的鲜香完全释放出来,微微的咸,浅浅的甜。
待吃到尾声,窸窸窣窣的酥皮碎屑欢快地从嘴角边跑开去,另一只手不由自主地张开,兜住了这几个淘气的家伙。抬手,捂进口中。即便有几个漏网之鱼,也还有一层油纸衬着。低头,将油纸对折,仰头,张嘴,眯起眼睛,将碎屑一网打尽。此刻,浑身三千六百个毛孔,无一不熨帖。两手再轻轻对拍几下,一个鲜肉月饼功德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相视一笑,家人、朋友、同事。因为有了鲜肉月饼的一线相牵,彼此之间又多了一层情感的铺垫,不禁感慨,生活的美好也不过如此。而小孩子呢?他们吃完之后,则肯定在想,我能不能再吃一个,我们下次啥时候再吃鲜肉月饼?
或许有人会好奇,这个鲜肉月饼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而且,像神奇的遗传基因一样,每年到了节令,人们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它。跟那些包装精美、馅料高贵的苏式、广式月饼相比,鲜肉月饼简直就像一只丑小鸭,但人们就是喜欢。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得用“接地气”几个字来表述最为恰当。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话:若以人情世故来看待我们和食物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我们和鲜肉月饼每年一度的鹊桥相会,你觉得可以算作哪一种相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