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父亲节接踵而来,在秀洲区,既是区级棕编非遗传承人,又是父亲的曾修权,最近又在忙些什么呢?
“我跟爸爸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的那年,我13岁。当时既激动又紧张,太难忘了!”谈及童年最闪耀的回忆,姚懿宸总会想起2022年的暑假,他随父亲曾修权登上CCTV3《向幸福出发》的舞台。舞台聚光灯下,父子俩默契配合,将棕叶在指尖翻飞,一件件精巧的非遗棕编作品跃然眼前。时光流转,这名少年即将迎来人生重要时刻——中考。成长路上,爸爸始终像自己的一个好朋友,“而且还是会变‘魔法’的那种。”他笑着说,爸爸不仅教会他如何用棕叶编小昆虫和小动物,还会在陪伴中告诉他做人的道理。
“棕编这手艺,是打小跟着我的奶奶学的。”曾修权说,还是姚懿宸上幼儿园那会儿,要交手工作业,他就随手找了一片棕榈叶,三折两绕,编了一只蚂蚱。“儿子他把蚂蚱带回班里,立刻成了全班‘最靓的崽’!”
这一幕,也让曾修权意识到,奶奶传下的老手艺或许能“活”出新天地。从那以后他就琢磨着创新。当时没地方拜师,网上也查不到教程,只能靠着几张像素模糊的老照片,跟网上同样喜欢棕编的爱好者互相交流。后来编的东西越来越多,昆虫系列、十二生肖系列都尝试着编,越编越上瘾。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编织难点,常常熬夜琢磨,慢慢摸索出“反扣编”“鱼鳞编”这些新技法来。同时,身边的彩带、打包带,也成了他编织的新材料。
随着短视频浪潮的兴起,曾修权迎来了新机遇。2018年,他把一条编龙的视频传到网上,没想到一夜之间涨了十几万粉丝。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喜欢棕编,他跟着网络热梗设计新造型,像“悟空”等热门形象都被他编成了棕编作品。他还创作了不少“沙雕”系列:用牛头搭配蛙身做成“牛蛙”,把马头和蜜蜂身体结合成“马蜂”,还有龙头虾身的“龙虾”,以及模仿热梗的“恐龙扛狼”。
“以前总觉得非遗是静态的,我就想做点不一样的。像这只小龙,给它脖子这里装了一根弹簧,它就摇头晃脑,像是‘活’了。”曾修权说道。目前,他的全网粉丝稳定在60万左右,评论区满是粉丝的“催更”:“草编哥,教程呢?”“求更新!”
以创新视角挖掘非遗内涵,借新媒体视角助推棕编破圈传播,不久前,曾修权入选了全国首批“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哺育名录,成为浙江省十一位代表之一、全区唯一代表。
身为文化特派员的曾修权,还将棕编技艺融入不同场景:在洪合印通小学的课堂上,他教孩子们基础编织技法,有学生竟编出九头蛇这样的创意作品;在短视频平台,他把孩子们充满童趣的棕编作品推向世界,其中最受欢迎的视频收获4.5万点赞;在建北村,他带领村民制作棕编增加收入;出海推介毛衫时,他也会带着棕编作品向国际客户展示中国的非遗文化。“有一个巴基斯坦客商来我店里,看到这些棕编玩意他很感兴趣,次年就下了80多万件毛衫订单。”如今,棕编成了曾修权国际贸易交流的“文化名片”,他的微信里存着170多个国际客户的联系方式。
最近,曾修权还在探索非遗“自我造血”路径,开发出将棕编与农民画、书法字画结合的相框系列“村礼”文创。他指着架子上的样品介绍:“蝗虫谐音‘飞黄腾达’,壁虎取‘必富’之意,蜘蛛代表‘知足常乐’。我们可以和景区合作推广这项文化,同时让它实现价值转化。”
在孩子们眼中,父亲手中的棕编是带着温度的传承;在曾修权心里,这门手艺不仅是儿时记忆的延续,更是活态的文化载体。“老祖宗的东西要传下去,得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用得上。”他认为,非遗融入生活需要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通过提升实用性让老手艺真正走进日常。
来源:区传媒中心
编辑:姜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