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今天你穿“阅”了吗?
2023-04-23 09:02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沈焕娉

  近些年网络文学流行一种“穿书文”,指的是穿越到某本书,成为书里的人,在书里构造生活。

  你们有没有这种体验,看书的时候会忍不住将自己代入主角,被他们的“爱恨情仇”牵着走,为他们哭,替他们笑。“穿书文”的出现直接解决了“脑补党”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身临其境”。

  先来一个脑洞题:假设你“穿书了”,还是一本发生在古代的小说,要怎么做,才能不被他们发现?

  当登上高山面向大江,你不能说“哇,真壮观”来暴露自己。

  你要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看到落日余晖时,你要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雪纷飞万物寂静,你脱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此时此刻的你,突然意识到,我国的诗词宏伟灿烂,读过书挺不错。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组照片:在青藏高原上的草坪,在大城市书店的上下台阶,在青海玉树地震后的灾后帐篷外……男女老少席地而坐,无论人来人往、环境嘈杂,人们表情恬淡,只管沉浸在书香文墨中。

  如果说,世上有一样东西像音乐那样能够击穿人心,让人能够随时平静下来,那一定是书。

  如果你有读书的习惯,那你一定每天都在穿“阅”。今天的你,读到了谁,成了谁,又将去往哪里,为谁有感而发?

  一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这一天,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相继辞世,又是美国、法国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对于人而言,生与死都是大事,所以选择4月23日,名正言顺。

  搜索嘉兴各大公众号,围绕着“4·23”世界读书日,有选书、读书、购书、听书等一站式体验,有红色书籍分享、亲子共读、游园读诗等互动类节目,精彩纷呈。

  嘉兴人是爱读书的,也喜欢参与相关活动。有着118年馆史的嘉兴市图书馆,目前拥有近300万册的藏书,外借图书230多万册,每年的阅读推广活动量超过5000场,年接待读者400多万人次,足以可见得。

  到今日,读书的定义已经很广泛了,以前的上学叫读书,现在手机上发来的部分知识内容节选也算“书”,在听书频道听一段《蒋勋说红楼》,皆可。与其说读“书”,不如说是阅读文字,可以不断地用读或听的方式汲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保持终身学习的劲头。

  常有人在知乎提问:“如何在没钱的学生时代提升自己的眼界视野?”海盐作家余华在去年成为嘉兴旅游推广大使时真诚地给出答案:“一定要多读书,不管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哪怕手机上微信公众号转发的科普。”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会载着你去。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会带你体验。

  读书也许不会为你解决当下的困难,但一定会在当下给你一颗平静的心。年轻人当然需要广泛阅读,才不至于在朋友圈看到诸如“震惊,这件事你我都发生过”时小小的迷失,不会在感情上被PUA时想着“他好爱我”,不会在某位名家逝世的那天转发一篇可能别人也是复制堆砌的帖子说:“很遗憾今天才以这种方式认识您。”

  那就去读书吧,从现在起,认识它,了解它,不要让这种“遗憾”再次发生。

  二

  在古代,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拥有一册藏书的。在通用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之前,物以稀为贵,书不是寻常人家的必备品。所以在许多诗词歌赋中,会有“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明月一尊酒,清风万卷书”,那时候,普通人家大多“面朝黄土手拿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谁有闲暇去听雨枕书?

  如今,阅读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也是最为普遍、最为持久的文化需求。在一个人人都有时间读书、人人都可以读书的时代,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也是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部署,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北京阅读季、书香荆楚、南国书香节等一大批品牌活动每年吸引8亿多读者参与。

  近年来,嘉兴也经常有大大小小,面向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读书会。在平湖,为全市农民精心打造的“农民读书会”品牌逐渐打响,2022年全年开展“农民读书会”各类读书活动1500余次,参与农民15万人次。

  “农民读书会”十分热闹,大家聚在一起什么都读,参与人群从退休教师到在校大学生再到小朋友,分享的内容“不受限制”。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的场景,原本我以为大家坐在那里各读各的,没想到这么有趣!”61岁的石路村村民陈球英感慨道。她在家自发组织“老陈读书会”,带动了周围一大批像她一样爱读书的村民参与。

  不只是在图书馆、文化礼堂、会议室,还有把读书会搬上了公交车的,一路沿着城市开往乡村。昨天上午,宏兴幼儿园的孩子和家长一同坐上101路公交车,亲子共读《习近平走进百姓家》,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沉浸式感受家乡的变化。

  全民阅读氛围浓厚,阅读内容和形式也五花八门。电子书已不再稀奇,各种阅读类App推陈出新,用打卡、佩戴勋章等方式鼓励人们留在客户端阅读。各类社交软件上,线上晒读书笔记送书,线下与书店或图书馆联名打卡,阅读界的“科技与狠活”被玩得明明白白。许多城市纷纷设置“听书驿站”“声音博物馆”,用当地经典诗词作品、非遗传说、历史人文等制成声音微书,满足喜欢听书市民的需求。

  三

  据说阅读界也有一条鄙视链。看文献的看不起文学,看国外文学的看不起国内文学,看国内文学的看不起网络言情……实际上,阅读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言情小说阅读起来固然如“电子榨菜”,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打发时间的好东西。

  不过,阅读不用刻意追求难度,却也要适当读一些经典作品。

  什克洛夫斯基曾提出文学艺术作品的“陌生化”,顾名思义,艺术的加工手法,会使我们平时见惯的对象陌生化,让理解变得困难。也就是说,越是加工深的文学作品,陌生化就越明显,读者阅读的难度也越高。我们看一本流水账小说只需要两个小时,但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光是记住那些人名都需要做个笔记。

  在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一期里,作家苏童也这么认为:“我们选择阅读的,一定是那些对我们有召唤的作品。(阅读轻松和读起来比较沉重或难)两者有区分,就像人体摄入鱼肉或猪肉,营养成分有差别。”尽管把青春文学比作“猪肉”并不太准确,但经典作品的存在,的确让人能够更宽容地理解世界有多复杂。

  为何要读好书?

  有时候,是为了好的成绩,一个高学历;

  有时候,是为了收获新知识,丰厚自己的内心;

  有时候,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千篇一律;

  ……

  当出游在春日美景里,在一溜“春天来了”的欢欣雀跃里,脑袋里会是丰子恺听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的名字,也是梭罗的“我已经听到青鸟、篱雀和红翼鸫,冰那时却还有一英尺厚”……

  那些我们说不出来的话,说不定在其他地方已经清楚表达。那些我们不胜其烦的问题和疑惑,有些聪明人已经解决并且回答在书里了。“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通过阅读构建起来的小世界,能够自我宽慰,稍稍消解自身的苦难。当你打开一本书,你就是最自由的鸟,穿“阅”春天温柔的风,夏日茂密的树,秋天肥硕的果,才能逾越心中的那个冬。


标签: 世界读书日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