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从合格到优质!市本级自来水水质实现蝶变
2023-04-14 14:48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赵 倩 通讯员 葛卫平 孟春琦

  目前约四成水源来自市域外配水

  不少市民都非常关心,市域外配水工程建成通水后,目前嘉兴市本级的供水模式是怎么样的?自来水水质又有哪些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负责市本级供水的“大管家”——浙江嘉源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自来水总公司(以下简称“自来水总公司”),了解自来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变化。

  市域外配水约占40%,本地水源经过纳滤膜工艺处理

  “目前,嘉兴市本级居民家里自来水中,市域外配水水源约占40%,嘉兴本地水源约占60%。”自来水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已于2021年6月建成通水,加上市本级两座水厂使用的石臼漾、贯泾港两大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嘉兴市本级形成了双水源供水安全保障。

  针对60%的本地水源,石臼漾、贯泾港两座水厂在今年春节前运行了国际最先进的纳滤膜工艺,相当于将家里的净水器安装在了自来水厂,本地水源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该负责人表示,随着净水工艺的提升,近年来,两大水厂的出厂水合格率一直保持100%,水浊度小于0.1NTU,余氯年检测均值为每升0.84至0.89毫克,水质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厂优质标准,远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之所以运行纳滤膜工艺,也是考虑到引水之后,市民对水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期待,所以我们对标优质原水,把本地水源的净水工艺进行了一次再升级。”自来水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源头到龙头,供水管网是必经之路,也是影响龙头水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嘉兴市本级实施的品质提升工程中,已同步对供水管网进行了改造,陆续分批将老旧管网替换为球墨铸铁管、不锈钢管等优质管材。目前嘉兴市本级近90%的干管为优质管材,输配水管网的二次污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眼下,供水管网改造还在有序实施中。

  水源改善加上先进净水工艺加持,再有优质供水管道的护航,如今,嘉兴市本级的自来水水质连续上了几个台阶,完成了从合格水到优质水的转变,居民们可以放心使用。

  “我一直喝自来水烧的白开水,明显感觉现在口感越来越好了。”家住南湖区建设街道子城社区的郁彬说。口感提升的背后,有数据说话,据悉,目前嘉兴市本级自来水从出厂到管网再到龙头,其电导率、总硬度、硫酸盐等影响口感的感官性状和有机物综合指标皆明显优化。

  双水源?消毒水味?自来水总公司一一解惑

  对于双水源供水模式、市域外配水供应范围等问题,自来水总公司收到了许多市民的关切和疑问,对于这些问题,相关工作人员也一一作了解答。

  “为什么不全部用市域外配水水源?”嘉兴引入的水量是有限的,不足部分由现状水厂经纳滤膜工艺提质后配水供水。以市本级为例,2022年生活饮用水平均日供水量约42万立方米,2022年最高日供水量达51.4万立方米,而引来的水目前给市本级的额度每日约16万立方米,存在较大缺口。

  “为什么没有采用分质供水?”实现分质供水,要重新铺设一套到两套新的市政供水管网,加上原来的旧管网,多条管网进家入户,这是一个覆盖城乡的大工程,需要从长计划。现有的城乡供水管网经过不断建设完善,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另建一套供水管道,施工开挖范围大、难度高、建设周期长,相应的建设成本也很高,因此,无论从工程技术上、经济上还是建设时间上来说均不太合适。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饮和用的水分开,饮水的用量是有限的,会使管道中的水流动少,导致管道内的水龄增长,反而不安全。自来水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所以,为了实现优水优用,建设了桶装水厂项目,就是为了让市民在喝水上有更多选择。”

  “市域外配水工程,除了市本级,其他五县(市)有共享吗?”市域外配水工程于2021年6月建成通水后,引入嘉兴各县(市)受水水厂。根据水厂位置,输水支线共布置有7条,分别至海宁第三水厂、海宁第二水厂、桐乡果园桥水厂、桐乡同福水厂、海盐三地水厂、嘉善魏塘水厂和平湖古横桥水厂,具体输水比例前期已按居住人口等因素确定。

  “自来水中为何还是有消毒水味道?”嘉兴市本级两座水厂的消毒方式均为精制食用盐电解自制低浓度次氯酸钠。自来水中有味道是为了保证自来水在管道运输过程中不被二次污染,所以需要有一定的低浓度次氯酸钠,确保管网水的持续杀菌能力。目前嘉兴市管网水中的余氯在每升0.25毫克左右,完全满足国标的每升0.05至2毫克要求,既能保证自来水消毒需求,又能减少口感影响,且对身体无害。如果感觉有味道,只需在水烧开后,打开盖子一两分钟即可挥发。


标签: 自来水水质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