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大系”如何历久弥新?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3-03-17 14:36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周伟达   通讯员 钟晓燕 孙晓珺

  集万千之巨,览万千气象。昨天,“盛世修典 赓续文脉 再铸辉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研讨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中共嘉兴市委联合主办。

  “大系”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是习近平同志2005年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

  18年来,汇聚各级各部门、海内外众多文博机构与广大专家学者的磅礴之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持续推进,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国宝级绘画珍品,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集成。

  丹青不老,映照千古,“大系”就拥有这般无穷魅力,观者趋之若鹜。

  去年6月24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在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拉开帷幕,80余天成就一场精神文化盛宴,观众大饱眼福。同年9月29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通过“数字化”方式汇聚一堂,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和元明清风采在画作中彰显了气质、发出了声音。15000余人次的日均观展人数,为展览打上“火爆”“现象级”等关键词。

  时间的指针拨至去年10月15日,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纵观“大系”绵延的长度、厚重的深度,中国两千多年传世绘画的浩荡洪流奔涌不息,这既是探寻中华艺脉的学术资料库,也是华夏文明的文化记忆,更是新时代文化复兴的历史基点。

  “大系”如何历久弥新?

  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如何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系”再铸辉煌?昨天,约60名来自业内顶尖的专家、学者齐聚国博,各抒己见。

  “中国人向有盛世修典的文化传统,如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元代《大元一统志》、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都是盛世修典的硕果。”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道斌对“大系”喜出望外,感叹有扬眉吐气的快感,有文化自信的从容,有感恩时代的幸福感,“我要向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辈与先进表示崇高的敬意,将学习他们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对所有参与这项前无古人的抢救性工程的爱国学者表示祝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提出,要把“大系”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大学术成果,特别是把中国艺术所承载的中国人的价值理念传递给世界,并将交流过程中的最新成果与有益补充纳入中国艺术话语体系当中,逐步丰富与完善,不断增强艺术话语体系的有效性与普适性,为世界艺术研究发展贡献独特价值。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注重“大系”与民众美育的关系,“‘大系’的出版对社会公众的美育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重要素材,美育不是空洞的,它必须要有审美对象。这么精美的印刷,这么完整的系列,完全可以支撑起对爱好绘画以及艺术的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进行美育教育非常好的、绝佳的良机。”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教授陈野侧重“大系”的深化研究,“浙江大学书画研究中心正在开展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与绘画文明史记研究项目,我们的意图是接续‘大系’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学术传统,发挥编纂历程中积淀的资源、人才等优势,积极探索艺术图像与基于文学文献系统开展的文明研究之间的异同及其特殊意义和价值,彰显以往在以正史为主构建的文化传统中被忽视的艺术思维、艺术视野、艺术传统和艺术价值,在深化研究上力求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现场专家、学者思绪翻腾,言语珠玑,为“大系”在成果转化、资源共享、扩大海外影响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见,研讨气氛热烈。会议还研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与新时代文化发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与古今绘画研究等议题。


标签: “大系”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