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增量仅次杭甬排名全省第三 强大的“嘉兴引力”再次显现
2023-02-23 09:20 来源: 南湖晚报 撰文 N晚报记者 严 涵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555.1万人

  增量仅次杭甬排名全省第三 强大的“嘉兴引力”再次显现


  N晚报记者 严 涵

  城市要发展,“人口红利”是关键因素。

  嘉兴市统计局此前发布的《2021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嘉兴常住人口总量551.6万人,同比增加10.5万人。嘉兴居2021年全国十大人口增长最多的地级市首位。

  昨天,浙江省统计局发布《2022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数据公报》,其中嘉兴常住人口为555.1万人,相比去年新增3.5万人,增量排名仅次于杭州、宁波,位居全省第三,强大的“嘉兴引力”再次显现。从更长的时间线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嘉兴常住人口达到540.09万,比2010年增长了89.92万,增幅约达20%。论人口增量,嘉兴在长三角排名前十,比南通、常州、温州等城市都高。

  嘉兴为何如此有吸引力?背后凭的到底是什么?

  正增长背后的“磁吸力”

  一般来说,人口总是向经济发达、产业集聚的城市流动,而嘉兴的“磁吸力”一直有迹可循。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嘉兴69.2%外来就业人口从事的行业属于第二产业。这与嘉兴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这些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纺织业、服饰业、建筑业等传统制造行业。

  目前,嘉兴构成了多元化的县域生产力结构,海宁的皮革、海盐的紧固件、桐乡的化纤、平湖的箱包等都是块状经济的体现,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近年来,嘉兴大力实施新制造“555”行动,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成为吸引技术人才的新引擎。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7%、14.1%和12.6%,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同产业平均8.2个、3.4个和2.6个百分点。这也成为嘉兴吸引人和留住人的“产业容器”。

  分析嘉兴的人口吸引力,还可以从分析人才吸引力入手。

  2020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显示,嘉兴从2019年的第35位提升到第22位,是榜单中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2021年和2022年,嘉兴也基本维持这个排名水平,吸引力处在全国城市前列。

  嘉兴吸引人才流入的动力是什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丽君分析,嘉兴人才吸引力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形成了“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力”的多元共治人才治理格局,这套“组合拳”成为嘉兴吸引人才流入的法宝。

  在政府有为上,嘉兴较早提出了“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概念,牵头组建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让人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顺畅流动;在市场有效上,嘉兴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承接沪杭等城市资源外溢;在社会有力上,嘉兴加快建设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与清华、浙大、北理工等知名院校合作,为人才发挥价值提供广大舞台。细致体贴的人才新政,让嘉兴真正做到了吸引“外来者”,留下“新居民”。

  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下一轮“抢人大战”中,嘉兴应如何表现?

  地处长三角核心,嘉兴的发展一直得益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接轨沪杭,融入长三角,“开放”是嘉兴发展的代名词。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嘉兴可以用更开放的姿态规划城市未来发展,吸引更多人口流入。

  过去一年,嘉兴接沪连杭的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杭海数字贸易新城成功创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苏台高速公路(二期)启动全线开工,“练市—乌镇”两地135项民生高频事项实现两地通办,金山至平湖市域铁路浙江段开工建设……

  当前,嘉兴融入长三角再度按下“快进键”。此前召开的嘉兴市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为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明确了路径。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嘉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9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

  今后,嘉兴将全市域、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包括全力推进嘉兴机场和高铁新城建设,加快推进通苏嘉甬铁路、沪乍杭铁路、沪平盐城际铁路、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持续深入,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经济、交通、科技等的交流和互动也愈加频繁。未来,嘉兴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潜力,依靠独特的区位、产业基础、人才政策等优势,这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标签: 常住人口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