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文化大餐年味足 在“嘉”过年很精彩
2022-02-07 09:06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吴梦诗 通讯员 沈宇清

  我市春节假期共接待外地游客132.12万人次

  时光悄然流逝,一转眼,虎年春节假期已过。为更好地防控疫情,我市在节前提出“在嘉过年也挺好”的口号,倡议在“嘉”一起过个暖心年。连日来,市民出行热情高涨,出行方式转为以本地游、乡村游、城市休闲游为主,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赏嘉禾美景,感受浓浓年味,欢度新春佳节。

  记者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截至昨天下午2时,我市春节假期共接待外地游客132.12万人次,乌镇等12个主要景区门票收入达451万元,假日市场安全有序、运行平稳。

  线上+线下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春节期间,我市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

  猜灯谜、写“福”字、剪窗花、做花灯、看皮影戏、体验活版印刷是南湖景区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新春主题线路和民俗活动,让市民在春节游玩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嘉兴老底子的年味。

  随着品质嘉兴的建设,城市休闲游产品成为春节的一个网红,南湖景区推出的“乐游嘉兴新春看新嘉”活动备受游客欢迎。“以往过年都会出省玩玩,今年留‘嘉’过年倒也有滋有味。带着家人乘坐了一次有轨电车,看看嘉兴的蝶变,还参观了会景园六角亭的文创非遗集市,感受了一把小清新的文艺氛围,真是想不到家门口的景区活动这么丰富多彩!”家住南湖景区附近的张雨生对南湖景区的创意活动赞不绝口。

  乌镇景区推出了“萌虎闹乌镇”的中国年活动,线上线下联动,除了延续去年的祭年神、祭灶神、百铺联欢、水上年市、水路巡游等传统民俗的同时,还拓展出了新年祈福、西栅大寻宝等新的活动内容;西塘开展了“留嘉过年情暖西塘”活动,发放西塘旅游消费券,惠及嘉善常住居民和在嘉善的外来务工人员;南北湖推出了登高迎新,当地游客纷纷打卡,祈愿虎年步步“登高”。

  市、县、镇、村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按疫情防控要求,以“线上+线下”方式丰富群众春节文化生活。嘉兴市博物馆开展了“年年有鱼”亲子迎新活动以及“虎虎生威——虎文化主题藏品特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参观;连日来,嘉兴市文化馆推出“人文璀璨·共富嘉兴”美术作品展的同时,还连续推出“云上舞台”直播等各类文艺演出。“疫情期间出行不便,我就干脆在线上看表演,隔着屏幕同样能欣赏最专业最传统的民间艺术,真是既方便又有意思!”毛女士是文化馆“云上舞台”的忠实粉丝,春节期间,她在家自己看的同时还推荐小姐妹一起线上观看。

  “虎文化”主题展、“寅虎闹春送吉祥 百画进入百姓家”书画作品展、“艺心向党·浙里共富——文化进万家”……在各县(市、区)的公共文化场所,各类展览也纷纷亮相,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据悉,截至目前,市、县、镇、村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共举办了1072场次活动,其中线下活动有876场次,现场观众总人数达80654人次;线上活动有206场次,网络参与总人数有445983人次。

  “文旅+”模式创新

  “微度假”成为热潮

  近年来,文旅生态圈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寻求融合创新和突破,各县(市、区)按照“小型、分散、多样“的原则,推出差异化、针对性的“文旅+”艺术、“文旅+”运动、“文旅+”康养等产品,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旅消费模式。

  由桐乡稻乡人家、森利园等4个3A景区及桃园村、荣星村、汇丰村等13个3A级景区村庄联合推出“立春寻趣”“立春寻味”“立春寻年”“立春寻俗”4条立春乡村游线路吸引了周边游客争相体验;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推出“留嘉过潮年”,海宁中国皮革城秋冬潮购节——“虎到、福到、新年到”等活动引领了春节新时尚。“过年当然少不了买买买了。今年海宁皮革城的潮购节真是又实惠又好逛,我和先生一人买了一件貂皮大衣,还给家里人买了新春礼物,可以说是满载而归。”来自平湖的王惠敏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春节,嘉兴各大景区、景区村庄的亲子游“微度假”产品越来越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喜爱。“我女儿路上一直问,什么时候还有这种活动,想再参加。”“这种活动以后可以多举办。”……春节期间,在海盐南北湖推出的“春节陪玩”活动收获了众多孩子和家长的好评。在嘉兴,类似的亲子游产品销售喜人,比如南湖童玩节、米科军旅园的军事体验项目、凤桥镇田间自然学校的系列课程等,通过模式创新,带动了近距离、小规模的“微度假”成为当下热潮。


标签: 春节假期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