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禾城蝶变: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嘉兴中心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纪实(上)
2021-11-02 09:05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潘晓琴 杨 洁 顾亦来

  编者按:2018年11月2日,嘉兴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中心城市品质提升的冲锋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三年来,嘉兴城市建设翻开崭新篇章,嘉兴加速蝶变跃升,以崭新形象迎来建党百年,以为民初心提升民生幸福,以提质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城市蝶变三年间,不仅能回眸三年,深刻感悟红船起航地城市建设的为民初心;亦可观当下,看见嘉兴践行红船精神打造“重要窗口”中的最精彩板块的不懈奋斗;更可烛照未来,激励嘉兴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中的奔跑身姿。

  

  2021年秋冬之交的嘉兴,正以蝶变后的崭新形象,处处展示着最美身姿:

  从中山路历经改造变身“大道通衢”,到快速路凌空飞架串起“最美腰线”;

  从南湖焕然一新重现秀水泱泱,到南湖天地流光溢彩化身城市新地标;

  从子城遗址公园“涅槃归来”,到华灯初上时禾城“越夜越美丽”;

  从“森林中的火车站”连接过去与未来,到新时代“重走一大路”;

  ……

  短短三年,嘉兴蝶变!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收获整个城市的蝶变跃升,这是怎样一种历史担当和时代幸事?

  这是每个嘉兴人目之所及切身感受到的惊喜变化。

  这是一个红船起航地坚守和践行为民初心的动人故事。

  这是一种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群众“三年一诺重千钧”的美好互动。

  这是一首城市建设者1000多个日夜只争朝夕闯关夺隘的奋斗史诗。

  这是一座城市奋力一跃抢抓“百年未有之大机遇”的历史性跨越。

  城市改造难,品质提升更难,蝶变跃升,难上加难!然而在嘉兴中心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中,城市决策者始终把稳一个“定盘星”——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红船起航地嘉兴,始终以丰硕的品质城市建设成果,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品质嘉兴”的建设成果人人可见、人人可享。

  她蝶变的样子,就藏在大街小巷,藏在千家万户,藏在嘉兴老百姓的生活日常,藏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

  人民城市,点亮美好梦想

  10月30日,周六,城市在晨曦中醒来。“老嘉兴”姚洪林一双平底鞋,一身宽松休闲装,脚步轻快地出了门。最近,他爱上了家门口的运河绿道,每天早上都要来逛一逛。

  而三年前,老姚的一天却是从拎马桶开始的。“从前住在干戈弄‘筒子楼’,那个日子没法提。现在我们住的房子很亮堂,生活蛮滋润的,感谢党委、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告别多年的“拎马桶”生活,住进新房子,这是老姚心中的禾城蝶变。

  回望三年行动,变革的历程一目了然。

  犹记得2018年11月2日,嘉兴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中心城市品质提升的冲锋号。市委书记张兵的承诺掷地有声:“宁可少修一条路,也要消灭‘拎马桶’‘筒子楼’!”

  “筒子楼”居民日夜渴盼的心,为之振奋不已。基层干部风雨无阻,用心用情做好征迁工作,仅用10个月时间,1641户居民告别了“筒子楼”“拎马桶”的生活,住进了新房。紧接着,老城区内存在了30多年的许安村、桥东街、三塔里、齐心弄4个“城中村”全部清零,400户居民过上了新生活。

  家住杨柳湾的韩金娣,在家门口的幸福里菜场逛出了幸福感。这里不仅环境宽敞整洁,而且设施智能化,每天来这里为一家老小挑选最新鲜水灵的蔬菜,她的日子过得幸福又踏实。

  韩阿姨乐呵呵地说:“这个菜场叫‘幸福里’,政府改造好后,我们到这儿买菜感觉真正生活在幸福里!”

  嘉兴的“幸福菜场”,不仅让老百姓更幸福,还赢得央视点赞。这是韩金娣眼中的禾城蝶变。

  民以食为天,一场“菜场革命”,让13座兼具烟火气与智慧感的网红菜场全面提升了环境风貌、设施功能、服务管理,家家户户的三餐四季里,涵养着城市蝶变赋予的幸福温度。

  70多岁的老人徐玉珍,现在每天上午都要到三元路“禾城驿·温暖嘉”报到,来这里和老伙伴们三五相约、茶话闲谈、看报听戏,享受退休生活。

  这个以“健康养老”为主题的驿站,测血压、理发、洗脚、磨刀、修家电,还提供温暖的茶水和舒适的休息区,每处细节都是对老人的悉心关爱。

  公共厕所神奇地变成温暖之家,这是徐玉珍感受到的禾城蝶变。

  三年里,114座公共卫生间焕然一新、“一厕一品”,43座颇具现代感、智慧感的“禾城驿·温暖嘉”,成为集阅读、交流、休憩、饮水、充电等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服务综合体,实现从邻避项目向邻利项目的蝶变。

  一诺千钧,回应人民关切

  这样温暖美好的城市蝶变是如何发生的?

  回望三年,变革总是环环相扣。

  2018年8月27日,市委召开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进一步作出提升中心城市品质的工作部署,随后出台了《嘉兴市加快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名城的实施意见》,明确:“凡是人民群众关心的,就是党委政府应该关注的。”“凡是人民群众呼吁的,就是党委政府应该解决的。”“凡是人民群众向往的,就是党委政府只争朝夕要干的。”

  城市由此按下蝶变跃升的“快进键”。

  重如千钧的承诺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嘉兴老百姓最热切的民生渴盼。

  “我们小区建成将近30年了,环境脏乱差,基本上没有停车位,居民都希望早点改造!”

  “现在城市一圈一圈在扩大,嘉兴是该有一条快速路来解决拥堵问题。”

  “南湖是嘉兴的一张名片,也是嘉兴人的脸面,是要好好提升一下!”

  ……

  市四套班子领导一次次走进“筒子楼”“城中村”,切身感受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悉心聆听老百姓的所思所想。

  听民声、访民情,做老百姓希望我们做的事,不能把“筒子楼”“拎马桶”“城中村”“断头河”带进全面小康,成为嘉兴决策层的共识!

  抓住民生关键事,切实提升幸福感。2018年11月,城市景观风貌提升、“绿城花海”、夜景亮化、交通畅行、四个“不带入”、城市环境卫生整治、老旧住宅区改造提升、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市场楼宇治理、精细化管理等十大专项行动全面启动!

  改造老旧小区、住进新房子、改造农贸市场、增加停车位、治理广告牌……成千上万普通市民最真实的渴盼,通过有效的决策,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年行动,城市变化已蔚然而深秀。1000多个日夜,在无数的闯关夺隘、日夜攻坚中,禾城蝶变带来的光亮,照亮每一个平凡的梦想。围绕民生需求导向,一切为了让居民生活得更舒心、安心、放心;全面梳理城市短板,彻底开展治堵、治脏、治乱、治差,让每个老百姓的生活得到真真切切的改善。

  勇挑重担,把人民放在心头

  短短三年实现城市蝶变,难上加难!但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认真起来,万事不难!

  参与建设的干部深有感悟:满足老百姓最接地气的民生诉求,就要以对人民群众最真挚的情感,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嘉兴运用未来社区理念系统成片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创新“两轮征询”改造工作模式,听取民声、尊重民意,以党建为统领,围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大价值坐标,打造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为重点的集成系统,让老城区的居民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年来,中心城区246个老旧小区、133条背街小巷的基础设施、功能内涵、文化传承、智慧未来、风貌特色等得到系统提升,惠及4.8万户13.8万居民。

  南湖区南溪社区桂苑小区是嘉兴智慧社区的试点项目,视频全面覆盖,居家养老、智慧绿道、智慧书屋、健康小屋等让人们体验到数字化时代别样的便利性。

  “好政策让我们得了实惠!”说起小区改造,桂苑小区居民刘君乐开了花,“小区改造之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提升!”

  不仅是老旧小区改造,三年里,嘉兴中心城区66条道路得到全面提升,935座各具特色的智慧公交候车亭点缀禾城,33个精品公园、100个口袋公园扮靓禾城,1520公里生态绿道蜿蜒曲折,市区快速路环线一二期、有轨电车一期示范段等如期建成,西南湖鸳鸯廊桥、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嘉兴学院梁林校区、诺德安达国际学校等项目相继建成使用……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群众满意率达96%以上。

  今年以来,一大批事关未来发展、能够大大提升嘉兴城市配套功能的好消息接踵而来:市域外引水工程顺利完工;“嘉兴机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层面正式批复,嘉兴人的“机场梦”照进现实……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这三年,每逢“七一”前后,市委书记张兵总是跑在品质提升的第一线。他说,纪念党的生日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忘初心;最该有的情怀,就是人民情怀。如今,这种情怀已融汇于城市建设的每一处细节,流淌在大街小巷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

  红色根脉,让人民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一叶红船,百年流光。

  嘉兴是红船起航地,红色是嘉兴百年奋斗最鲜明的底色,是嘉兴城的荣光,更是嘉兴人的荣耀。嘉兴的城市品质提升,进一步擦亮红色品牌,赓续红色血脉,表达人民对党的真挚情感,也让人民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实干、再创辉煌。

  “欢迎大家来到嘉兴。这里是嘉兴火车站,是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的嘉兴段起点,接下来,让我们开启沉浸式体验红船精神之旅。”近日,游701“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抵达嘉兴火车站,导游胡建军接到了来自上海的旅行团,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时光回溯百年,1921年,也是嘉兴站,有幸迎来从上海坐火车抵达的中共一大代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020年6月,作为嘉兴“百年百项”重大项目和标志工程,嘉兴火车站区域提升改造工程开始施工。

  短短一年后,2021年6月25日,嘉兴火车站顺利启用,站体设计为地面一层、地下多层,是全国首个全下沉式火车站,复建老站房位于地面一层,与新站房、城市广场、城市森林相互交织。既怀旧又时尚,112岁的嘉兴火车站成了全新的嘉兴城市地标。

  以火车站为起点建设的新时代“重走一大路”,在推进过程中,突出“不忘初心地”和“走新时代路”主题,在挖掘历史文化、展现风貌特色基础上,全景重现中共一大南湖会议重要节点。

  为了讲好1921年发生在嘉兴南湖的故事,嘉兴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邀请各方英才,深度挖掘嘉兴“1921城市记忆”。其中,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的线路到底怎么规划?起点在哪里?线路怎么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祝亚伟专门组织专家论证,每一个节点都有出处、有可追怀的记忆。

  “每一处节点我们都反复考证。比如鸳湖旅馆是一大代表在嘉兴的落脚点,重建消失60余年的建筑,设计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关于鸳湖旅馆的建筑特征,并无具体图片文字记载。”嘉兴市嘉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晓峰告诉记者,通过多方求证,后来终于确定当年的鸳湖旅馆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共有前后两进,每进三间,中心区域是铺了方砖的天井,围着天井,楼上和楼下各有一圈走廊,客房用“福禄寿禧”等依次编号,力求再现当年的历史风貌。

  市委书记张兵表示,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体现对历史的敬畏,对红船精神的传承,对重现“一大路”的历史担当,展示对未来发展特别是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理念的思考和实践。

  百年后的今天,重走“一大路”,在革命圣地南湖及周边区域,人人都惊艳于一幅宜人的生态景象。从勺园步行向前,在成功堤南岸约200米的湖岸处,湖水清澈,水中水生植物清晰可见,这里的能见度达到了0.8米。

  专程来南湖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冯露颇有感触地说:“今天来到南湖,感觉确实是不负盛名,水清岸绿,生态宜居,在这里学党史,特别能感受到我们国家生态建设的成果。”

  精神传承,激荡人民磅礴伟力

  红色画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红色起点,成为通向未来的一个坐标。浓烈滚烫的家国情怀,精益求精的禾城匠心,最终汇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的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巨流之中,让市民游客实现深刻的纪念,同时触摸到前行奋进的脉搏。

  今年6月5日,南湖革命纪念馆“红船起航”主题展正式开展。这是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于2011年落成开放后,基本陈列首次全面改版提升,实现了“六个全新”:全新展陈“复盘”伟大历史,藏品史料更加完整权威;全新语言“直抵”内心灵魂,学习教育更加直接直观;全新展示“亲历”伟大成就,复兴梦想更加充满自信;全新技术“代入”生动情境,观展体验更加身临其境;全新表达“传递”时代气质,艺术熏陶更加激发信仰;全新讲解“再现”红色故事,宣传教育更加入脑入心。

  超高人气令人振奋。开展一月,参观量达到22万人次,日均流量1万余人次。参观的游客呈现了三个可喜变化:八成是散客,八成是自驾游,八成是“80后、90后”。

  对红色根脉最好的传承是践行,对红船精神最好的弘扬是奋斗。

  凝聚在信仰旗帜下的嘉兴人民,演绎出一段段不断奋进的动人故事。无论是火车站墙面上的一块砖、穿梭于城乡间的“初心巴士”,还是项目施工现场的“红色工地”,抑或是社区里的“红色四方联盟”、遍布小区的“温暖嘉”红色物业,都传达着嘉兴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

  快速路在筹备前期,承建单位嘉通集团快速路公司与沿线的街道、社区、参建单位党组织建立了“红色四方联盟”,以网格为单位,挨家挨户,一带十、十带百,耐心细致做通沿线居民思想工作,促进工程顺利实施。

  新嘉街道运南社区原本有101处违建,成立片区党支部后,社区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在没有一分钱补偿的情况下,两个月全部拆除。

  当前,嘉兴全市已实现县、镇、村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构建起包括6200余个“温暖嘉”“小区客厅”等在内的“红立方”服务矩阵,成为密切党群关系、服务党群需求的红色阵地。同时,根据农村、城市、国有企业、机关部门等七大领域的不同特点,分类推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红动禾城·品质嘉兴”等“七个争创”先锋行动,夯实建党圣地迈向党建高地的根基。

  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嘉兴中心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饱含了人民赓续百年的眷眷深情。今天,一城的人民在信仰感召下,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激荡起磅礴伟力!

  人民城市,人民至上!这座见证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城市,永远朝着民心之所向,砥砺奋进;这座城市的蝶变行动,根植人民,造福人民,真正把“人民”二字写在了嘉禾大地上!


标签: 嘉兴中心城市品质提升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