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川西高原红船情 ——追记嘉兴援建干部陈闵健
2021-06-18 09:04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顾亦来

  “陈书记,你说等脱贫攻坚战胜利,一定来我家做客,我一直在等着。”

  “陈主任,能有机会走出大山到海宁上班,我们始终欠你一句‘谢谢’。”

  “闵健,黑水3年战果圆满,回家的队伍里没有你,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

  6月的四川黑水县,依旧清冷。绵延的雨丝穿过河流、山风、草木,将悲伤的消息,从川西高原传到了千里之外的嘉兴。

  6月3日,凌晨3时46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援建的嘉兴干部陈闵健因连日工作过度劳累突发疾病,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那一天,距离他约定返乡的日子,不到3天;那一天,家乡的海宁市党政代表团就要启程赴黑水,开展新一轮的援建对接;那一天,黑水县发改局副局长邹忠强还准备就县企业服务中心揭牌的明细与他进行最后的沟通;那一天,一个即将“小升初”的孩子掰着手指头数着爸爸的归期,准备给他一个惊喜……

  跨越2200多公里的翻山越岭,黑水的战友们没想到,离别终有时,竟然隔着生死相离的最远距离;历经1132个日夜的聚少离多,嘉兴的家人们没料到,来日皆可期,凯旋鲜花的那一头,再也看不见那一张笑脸。

  “万里援川,虽劬瘁无辞,黑水名留昭令德;半生为政,叹英年遽逝,紫微魂返仰高风。”

  你来过,我们记得,便是永恒!

  一种责任:与贫困较量,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黑水县色尔古镇麻都社区2组16号,藏族阿妈阿斯满把房前屋后打扫得一尘不染,桌上整齐地摆上矿泉水。她对陈闵健的离去至今无法释怀,似乎他的来访就在昨日。自2019年结成帮扶联系户,陈闵健每周至少上门一次,帮着她一起做家务、干农活。曾经的土泥巴房在他的时时关注下改造成了水泥大屋,阿斯满儿子的工作也因点对点的劳务协作有了着落。

  听说这位沿海城市来的恩人要回乡了,不善言辞的阿斯满细心琢磨着,一定要在临别前克服害羞,把藏在心里的感谢用普通话当面说出来:“我们一辈子忘不了!”

  距离省会成都300多公里的黑水县,满眼是山,转过一弯又一弯。为了生计,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常住的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80%散居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半山腰。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这片在唐诗宋词里找不到任何描写诗句的土地,一日复一日地孤寂着,又似乎在等待、期盼着什么。

  2018年4月28日,经组织选派,陈闵健在5天内做了短暂的准备,背上行囊来到了这处于深度贫困的川西高原。

  来川为什么,是知道的;离川留什么,也有想法;只是,到川干什么,千头万绪又刻不容缓。

  深山村寨如何脱贫?这是黑水人的夙愿,也是援建干部最难啃的硬骨头。

  “来了,就是黑水人。”来不及安顿休整,他的身影就开始穿梭于崇山峻岭、江河险滩之间。

  “黑水的海拔起伏不定,比如色尔古镇是1800米,县城是2400米,最高的龙坝乡将近4000米,有时一天要经历好多次海拔的跌宕起伏。”47岁的藏族汉子姜涛感佩这位江南来的谦谦君子,儒雅的气质下有一股坚如磐石的无畏韧劲,“上山下乡的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山石滚落、泥石流时有发生,路侧山体也总有塌方,有时候劝他不要去,他说老百姓在上面呢,一定要去看看他们过得怎么样,出差路过也要‘顺路’问候一声。”

  1个月后,陈闵健跑遍了全县17个乡镇、34个贫困村的山山水水。

  18.7%的贫困发生率让他寝食难安。历史的机遇,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白天挨家挨户了解老乡的发展意愿,晚上通宵达旦草拟发展规划,与黑水农牧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都排在了援建事项的前排。

  三年仅是时间长河里一个小小片段,但接续的民生驰援,带来的变化却日新月异:

  寄宿在各乡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有了热水器和护眼灯;龙坝乡二巴郎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民收到了黑水县第一份总保额达9088万元的“防返贫责任险”,村民在医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因学和重大疾病救助上的五大致贫风险有了兜底保障;色尔古镇麻都社区建起了阿坝州第一个“浙江版”的“一核三治”馆,成为社会治理的一把“金钥匙”;色尔古镇莲花岛引进了第一家酒店项目……

  一项项事关各族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建成投用,一个个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对口援建和东西部扶贫工作,产生了接地气、强基础、暖人心的效果。2020年2月,黑水县以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成绩和99.96%的群众满意度,位列当年四川省38个脱贫摘帽县第一!

  一种信念:心中有所牵挂,生命才会坚强

  背靠色尔古藏寨的黑水县全域旅游产业孵化园建设现场,工人们甚少交谈,反复对施工质量进行查看,似乎在打造一个艺术品。大家都知道,这是陈闵健倾注了诸多心血的项目。

  在陈闵健牵线搭桥之前,当地人从没听过全生命周期的旅游服务,现在这个正在建设的孵化园将从旅游业务培训、旅游文化展示、旅游产业培育、文旅产品销售等方面给黑水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极。

  “他这个人什么都为我们考虑,孵化园的很多岗位都提前为村民们预留好了。”说到这里,麻都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保哽咽了。

  色尔古镇纪委书记牟家学接过话茬:“村民们在产业孵化园建设过程中就可以参与工作。正式运营后,不仅提供许多就业岗位,还能在这里进行培训,无论是留下工作还是外出创业,都将提高群众自身的创收能力……”

  如果说,民生改善为援建地区人民解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那么,陈闵健带去的产业扶持则为当地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嘉兴经验”。

  黑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这里雪山排列、银峰突兀、彩林如画,中蜂蜜、藏香猪、凤尾鸡、羊肚菌、苦荞面等物产丰富,但一直“养在深闺”,留不住游客,也没有吸引到消费者。陈闵健主动承担起课题任务,和当地农牧民一起,走进大草原、试验田、合作社,从原料选材、接种培养、田间管理到下地采收、包装销售,硬生生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黑水县潮城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邬永良还记得,第一次跟着陈闵健到慈坝乡了解当地中蜂蜜养殖、销售情况的画面。“功课他都做在我们前面,非常熟悉推荐的地块和资源优势,对农产品的培育、收购、加工、包装、销售都有自己的见解,让我们企业省时又省心。”同在海宁时,邬永良没有机会与陈闵健有过多交集,但两人因援建在千里之外的黑水结下了深情厚谊。“是陈主任,让我们企业有机会参与援建项目,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也希望通过自身平凡的援助之举,让更多黑水人民的生活走向幸福安稳。”

  “心中有所牵挂,生命才会坚强。”这是陈闵健宿舍《警世通言》里夹着的一页书签上的话。

  是他拼搏的座右铭吗?我们再也无法得到证实。

  但沿着他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了一路皆是当地人深情的怀念,一路皆是信念笃定、行动笃实的痕迹——

  农户养殖一头猪,可从四川红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获得每年2000元的创收;通过海宁名特优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在黑水县开设的旅游农特产品展销中心门店,纯天然、无公害的农产品能够卖到长三角市场;依托企业与贫困人口建立的利益联结机制,还可享受就业、入股分红……随着一批批品牌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落地,人才、资金、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入,带动黑水特色农牧业等一个个“小而美”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产业援建的“嘉兴温度”让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户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一种力量:接续红船干部的精神长征

  “黑水脱贫攻坚的结局非常圆满!”每每想起陈闵健的这句话,董振华的心总是隐隐作痛。

  三年前的4月,几乎是一种本能,被内心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着的两个嘉兴人,不远千里、不顾一切地一头扎进了黑水县,一个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一个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1132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里,董振华和陈闵健并肩作战、忘我付出、不懈奋斗,贡献了全部的智慧和心血。

  “与其说是援建路,不如说是感恩行。”饱含深情的携手并进,让两人不约而同有了这样的共识。

  他们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里不仅是贫困山区、地震灾区、民族地区,还是革命老区。当地干部的民族精神、党性淬炼、干群和谐,让我们深受教育和感染。”董振华娓娓道来,揭开了这片神秘土地的“前世今生”,“红军当年翻越的5座终年积雪的山脉,黑水境内有3座,黑水人民为红军共筹集粮食约710万斤,熬制土盐约5000斤,相当于把自己的口粮全部拿了出来。作为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屏障,为了保护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被限制开发。”

  陈闵健也不止一次提到,援建干部给黑水带去的可以用数字衡量,而黑水人民给予他们的,却是无法估量的一生财富。

  “他们总说,我们把先进理念、援建资金带去了,改变了黑水的面貌,事实上,是他们客气了,他们为我们平原地区的人民,牺牲太多了。”为交好接力棒,回程一再延期,他把“站好末班岗”当作“下好先手棋”,与当地干部谋划以数字化为抓手的“数字赋能”八大工程,与企业商量今年对口支援消费协作的设想和打算。

  在黑水县沙石多乡昌德村的红色教育基地,我们看到了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的互相融合。这里是红军长征在黑水的重要节点,既是翻越雪山的中转站,也是筹粮熬盐的始发地。

  在长征故事会平台,陈闵健牵头策划还原了红军将士与黑水群众相融共处场景,围绕“一把镰刀的故事”“冰激凌的故事”等21个主题,引导前来培训的学员真实感悟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革命斗志、艰辛的革命历程和乐观主义精神。基地的展厅里,10幅由桐乡漫画家创作的漫画引来众人驻足欣赏。

  当年,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长征精神,让红军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现今,红船起航地的援建干部在长征沿线不畏艰辛、无私奉献,带领当地群众踏上脱贫攻坚的新征程,奏响了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相融合的时代强音。

  这片英雄和神奇的土地,到处涌动着建设和发展的热浪。绿水青山过去养育了英雄的人民,如今正在为子孙后代造福。

  烂漫山花中,留下了陈闵健温暖、明亮的笑容。我们知道,他已与这片深情付出的土地融为一体,今后还会默默见证黑水走向美好的未来。


标签: 追记嘉兴援建干部陈闵健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