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数字经济奏响“春天进行曲”
2021-03-19 09:28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徐 佩 通讯员 孙敏杰

  1至2月嘉兴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摘得两个全省第三

  春风拂过大地,处处生机萌动。昨天下午,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平台建设暨数字经济工作现场会在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召开,通过现场观摩、交流座谈、工作部署等,号召全市各地同频共振奋力奏响数字经济的“春天进行曲”。

  一组最新数据令人振奋,今年1至2月,嘉兴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1.84亿元,同比增长86.6%,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均列全省第三;实现投资31.92亿元,同比增长25.5%。

  看亮点:数字经济重大产业平台“风景正好”

  “这里真是日新月异!短短几年时间,一幢幢高品质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高质量项目相继入驻。重大产业平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海宁的泛半导体产业充满想象空间……”昨天下午,实地走访了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并走进天通瑞宏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后,嘉兴市经信局副局长倪英连连点赞。

  位于海宁经济开发区的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第一组团总规划面积1170亩,2016年开始筹划,2017年开始建设,分五期开发建设,定位为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定制化和多功能化的国内一流特色产业园区。目前,该产业园已完成除三期外其余土地的开发建设,厂房及配套建筑面积累计达71.4万平方米。

  海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伟初介绍说,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龙头企业引领,主要引进半导体设计、装备、电子元器件等项目,目前已引进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从而完善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二是产业基金引导,成立了泛半导体产业基金等,形成了一批可撬动项目投资进程的引导基金和专业基金,目前总规模已超过30亿元,为高质量助推“双招双引”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配合招商部门引进了一批优质泛半导体产业项目,目前泛半导体产业基金已投资项目30个。

  三是厂房租赁定建相结合,既有统一规划建设的标准厂房,也可为项目方“量身定制”厂房,实现优质项目快速入驻。

  四是抱团共同发展,在产业园二期规划了175.4亩的海宁市第七轮“强村计划”市级抱团“飞地”项目,共吸收了59个村级组织的5.89亿元资金参与抱团发展。

  据介绍,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确安科技、上海至纯、拓荆科技、铁三角等42个项目签约入驻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签约总投资150.55亿元。

  看全市:锁定“18%”年度目标实施三大任务

  重大产业平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放眼嘉兴全市,一个个高能级产业平台正加速崛起。其中,中新嘉善智能传感产业平台、南湖微电子产业平台已入选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

  乘势而上启新程,砥砺奋进开新局。据介绍,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确保18%,力争20%。

  “今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要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倪英表示,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2021年,市经信局谋划了七个方面指标体系,包括规上数字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规上数字服务业营收增速、数字制造业投资增速、亿元以上企业数字化覆盖数、两化融合指数、机联网率、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数。

  据介绍,锁定“18%”年度目标,我市数字经济领域将实施三大任务——

  在高起点构建数字产业发展新能级方面,以着力培育数字产业新体系、着力提升重大平台承载力、着力抓好项目建设为抓手,力争全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

  在高质量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方面,开展平台提质、数字赋智、生态增能三大工程,力争培育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推动6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速推进《嘉兴市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十条政策措施》落地,争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标杆区。

  在高标准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新支撑方面,切实推进5G基站建设、人工智能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其中在切实推进5G基站建设方面,力争5G基站建设数量突破800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5G信号重点区域连片优质覆盖。

  “2021年,我们将通过‘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政策配套+评价考核’,全力为‘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助力嘉兴擦亮‘互联网+’高地这张金名片。”倪英表示。


标签: 数字经济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