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46个固废处置项目全部建成
2020-11-25 09:11 来源: 南湖晚报 撰文 N晚报记者 唐潇伦 通讯员 黄妙妙

彻底破解焚烧处置能力不足所致困局

芦狄潇潇秋已末,凉风习习冬渐寒。11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平湖市独山港镇的平湖市临港能源有限公司,一走进公司大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映入眼帘:工人忙忙碌碌、车辆进进出出,一台台机器轰鸣着。这,便是近期建成投产的平湖生态能源项目。

  经过多年的治理,嘉兴的水环境质量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大气环境在去年首次跨入达标行列的基础上,今年又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然而,相较治水、治气工作,嘉兴市固废治理则相对起步较晚。

  为系统性补齐固废处置能力短板。2017年,嘉兴市启动“五废共治”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80亿元建成46个固废处置项目。“这一项目的投产运营标志着我市46个固废处置项目建设正式‘收官’。”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46个项目已全部建成,新增处置能力587.74万吨/年、填埋能力86.20万吨。

  

  从日缺口1100吨到日盈余2000吨

  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破解垃圾困局

  走进平湖生态能源项目中央控制室,记者通过墙上悬挂的监控显示屏看到,一台八爪鱼似的机械手有节奏地将成吨的生活垃圾投入高温焚化炉中,正在焚烧垃圾的锅炉内烈火熊熊,从垃圾仓、投料口到出渣口的实时状况在这里均一览无余。

  “每个机械手一次性抓投,就可以处理掉4吨的生活垃圾。”项目负责人钟向阳介绍,在密闭的空间内,机械手将生活垃圾抓投至焚烧锅炉内,然后经焚烧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变废为宝”。此外,垃圾经过处理后,炉渣经过综合处理还可被用作建筑材料。

  据了解,该项目于2018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集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预处理与垃圾应急库三大功能于一体,既能补足我市生活垃圾处理短板,直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还能进一步释放红利,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当前,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规模为1000吨,平均每吨垃圾可产出绿色电能450千瓦时左右,一期项目年发电约1.65亿千瓦时,所发电量可供3万余户家庭使用一年。”钟向阳说。

  在日复一日的垃圾产生过程中,嘉兴已经不堪垃圾重负,面临着垃圾困境。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缺口1100吨/日。

  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嘉兴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号召,大力实施“五废共治”新模式,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作为克难攻坚的重中之重,系统谋划、专班运作,超常规推进项目建设,2018年以来全面开工6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技改扩建、新建工程。今年,又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快推进海宁、桐乡、平湖3个在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复工建设,并提前投入使用,全面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置不出县。

  “目前,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7450吨/日,从2017年缺口1100吨/日到现在盈余2000吨/日,彻底破解因垃圾焚烧处置能力不足导致的垃圾困局。”田亨文说。

  

  从“无处安放”到变危为宝

  打通“无废城市”建设最后一公里

  一边是令人胆战心惊的危险废物,一边是可用作建材的水淬玻璃体,是什么让危废产生如此神奇的变化?

  秘诀就在于浙江惠禾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市危险废物刚性填埋场项目和嘉兴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处置项目。

  跟随浙江惠禾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永忠,记者来到了危险废物刚性填埋场。与以往柔性填埋场不同的是,刚性填埋场采用的是地上填埋,放眼望去,眼前的填埋场如同一处超大型“停车场”,108个存储仓室呈“田”字形排开,每个仓室具有上敞口且由底壁和从底壁向上延伸的侧壁围成,宽6米,长6米,高6.9米,单个仓室容积为248立方米,总库容2.7万立方米,接收范围面向全市。

  “相较于柔性填埋,刚性填埋场,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实际上并不只是终端填埋,而是在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实现循环化利用处置”徐永忠说。

  众所周知,危险废物来源广泛,涵盖了工业源、社会源、生活源、农业源等各个领域,如果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污染和潜在危害。

  “经过综合考量,我们决定将刚性填埋场和高温熔融处理项目进行统一建设。项目总投资约3.8亿元,于2019年11月开工,目前,危险废物刚性填埋场项目已投入运营,高温熔融处理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预计明年6月底完工。”徐永忠告诉记者,建成后,从进料到出料,整个过程通过次第减量、资源回收、精密配伍、高温熔融等工艺流程,将具有危险废物协同综合利用功能,并能有效解决现阶段危险废物安全填埋难题,打通“无废城市”建设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变危为宝”。


标签: 固废处置项目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