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来之不易的大禹鼎
2020-08-17 10:04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应丽斋 张芬娟

  前天,嘉兴“双喜”临门。

  在全省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上,市委书记张兵捧回了浙江省治水工作的最高荣誉——大禹鼎,同时,嘉兴市成功跻身2019年度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行列。

  两项殊荣,检验的都是一座城市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生态成色。

  很多人感叹:嘉兴能同时收获这两项生态大奖,太不容易!

  这一份感叹,首先缘于嘉兴先天不足的治水格局:80%的水属于过境水,分别从江苏、湖州和杭州三个接壤地区进入。全市劣五类水体最多时曾占到58%,三类水曾经几近绝迹。

  这一份感叹,还缘于产业发展后生态治理的后天失调。生猪养殖、喷水织机、温室甲鱼等产业的极度粗放,成为生态环境不可承受之重。在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曾是全省唯一“不合格”的地市。在浙江省生态考核中,嘉兴曾经屡屡在全省11个地市中“挂车尾”。

  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嘉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因水而困、因水而痛。

  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昔日考核垫底的“后进生”,终于完美实现向“优秀生”的逆袭!一组数据,折射着两项省级殊荣的来之不易。

  市控断面三类水比例从2012年的0上升到2019年的65.8%;PM_2.5浓度短短6年下降了将近一半;空气质量优良率从58.9%提高到80%;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从2013年的56.9分提高到2019年的83.1分,6年提高了46.1%。

  穿越抽象的数据,几乎每一位嘉兴老百姓都能从身边的变化中找到最生动的绿色崛起范本。

  本世纪嘉兴对绿色的第一声呼唤,来自苏浙交界处一条叫麻溪塘的小河。2001年11月下旬,1000多名王江泾农民,自筹资金100万元,筑坝拦截上游涌下的污水。

  如今,这个当年以劣五类水为主导的麻溪塘水域,多数时候水质已达到二类。

  沿河两岸密布的千家万户织机,在要“钱”还是要“命”的追问与权衡中,已经全部退出历史舞台。“我左思右想,还是决定退,迟退不如早退。只有环境好了,这个钞票才赚得心安!”村民们锚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毅然取舍,让麻溪塘河水彻底作别“七十二变”。伴随着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扬帆起航,秀水泱泱、碧波荡漾的苏浙交界水域正在演绎着最诗意、最典范的江南风光!

  当秀洲区的一只“机”经历壮士断腕之时,南湖区的一头“猪”也迎来背水一战。

  2012年,嘉兴的生猪饲养量占到浙江全省近五分之一,生猪存栏量270多万头。来自养猪业的氨氮、总磷成为嘉兴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有着“华东第一养猪村”标签的竹林村,全村人猪比例是1:15,村中河道污染严重。改变从2013年开始,7年时间下了三步棋:第一步生猪退养;第二步规范村民习惯,全村实现洁化、绿化、亮化、美化;第三步聘请专业公司进行全域景区化打造。如今的竹林村,清澈的河道中,水车吱呀;竹篱笆内,菜畦青青;千年古树旁,蜿蜒的中式连廊串起穿越历史的故事……如今已是3A级景区的竹林村,2019年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接待各类党政考察团280余个,实现综合旅游收入超100万元。

  麻溪塘和竹林村是嘉兴“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美丽乡村产生了美丽经济,优美的田园风光变成生产力,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原先的“要我美”变为自发地创造美、守护美,千方百计为美丽乡村“添砖加瓦”。他们在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美好生活向往变迁中,找到了让梦想成真的路径和载体。

  天蓝、地绿、水净、鱼游的生态家园不仅是普惠的民生,更成了嘉兴乡村宝贵的资源。古老的农耕文明与旅游休闲嫁接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激发出无限的自我更新和创造潜能。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享受“美丽”的收成。

  一只鼎,一顶“优秀”桂冠的背后,是4000多平方公里嘉禾大地的蓝天含笑、绿水含情,是400多万南湖儿女绿色情怀的激荡、绿色梦想的编织。那是一场持续了15年的治水攻坚战,是一座城市全面践行“八八战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接续创新实践。

  15年来,虽然历经党政换届、人员变动,但嘉兴一届接着一届、一任接着一任,以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壮士断腕的豪迈斗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持久定力、展现战略担当,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用实干和实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绿水蓝天的期待。一条涵盖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绿色之路日益清晰。

  15年间,嘉兴全市上下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向着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的美丽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减排,毫不手软。按照“改造提升、兼并重组、有序转移、提升入园、关停淘汰”的整治路径,实施“一企一策”。2016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5.57万家,淘汰落后企业5120家、落后设备7.76万台(套)。

  治污,行动果敢。全市通过重点整治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污染等,全力控制PM_2.5雾霾污染,近2万辆的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淘汰了,各类高污染小锅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企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都朝着全部纳入管网的目标推进。

  监管,“严”字当头。嘉兴加强对污染源头的监管,从严把好项目的环评审批关。2019年,全市否决环保不合规的项目63个,共查办环境违法案件1436件、罚款1.33亿元,案件数和处罚额均列全省第2位,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24人,刑事打击力度居全省第1位。铁腕执法,倒逼着“严格执行环保标准、主动升级设施设备”成为众多企业“无需提醒的自觉”。嘉兴还用严肃问责倒逼解决了生活垃圾处置、饮用水源地隐患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嘉兴创新监管模式,把全市正在推广的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导入环保监管中,成立了一支由4434名生态网格员和1366名“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组成的队伍,依靠民间力量变突击式的监督抽查为365天常态化瞭望监管。

  转型,全面出击。全面推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从土地、能源、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配置改革入手,对企业实行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和差别化资源要素价格机制,实现差别化资源配置,消耗越少、产出越高、贡献越大的企业,获得资源要素配置的机会越多;反之,则会被淘汰出局。

  考核,创新手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考核目标,试行领导干部生态保护一票否决制。今天的嘉兴人已经意识到,环保绝不能单纯靠政府,环保信用体系建设、环保宣教全领域渗透等手段,正在让政府、企业、个人同心同力、同向同行。

  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了。15年来,嘉兴各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机制层出不穷: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河长制”,逐一确定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作为水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靠前指挥、巡查调研、提出对策、现场督办,并建立“一河一档”,落实“一河一策”;在全国率先推行排污权交易的基础上,又在全省率先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环境资源要素年度预算管理,促进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容量的高效利用;行政区划有边界,流水、大气却无边界,要彻底降霾治污,很难靠一个区域的单打独斗来完成,嘉兴各地纷纷打破区域规划,综合多个部门联合执法,推行跨区域联动执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下,嘉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紧密配合、积极推进,根据“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制订“基层办法”,打好“组合拳”,唱好“综治曲”,上下齐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局限于一地、一时、一域,而是透过问题的表象,追根溯源,抽丝剥茧,步步为“赢”,招招制胜。

  15年来,一场关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大变革正在嘉禾大地浩荡铺展。

  厉行节约能源、用水、用地、用材,倡导环保、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正成为红船起航地新时尚。从细节入手,从自己做起,每一个人都尽全力演好角色:少开车,多走路;不抽烟,少喝酒;少用纸巾,多用手绢;少用空调,多吹风扇;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多光盘、少浪费……文明的内核是人的观念的集合。因为“五水共治”落下的生态文明因子,正逐渐聚拢并最终成为美丽嘉兴建设的主导因素。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正在让“五彩嘉兴”中的那一抹生态“绿色”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嘉兴“五水共治”和美丽嘉兴的建设证明,民心所向就是民力所聚。根植民间的召唤,是推动生态建设持续进行的最本真、最强大动力。以“民”为重,以“实”为本,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能无往而不克。

  2019年5月,嘉兴自加压力,擂响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战鼓。嘉兴,这座见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并率先参与实践的城市;这座总书记先后26次前来调研指导,并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的城市;这座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前来重温建党历史并发表重要讲话的城市,向当好美丽建设的“模范生”发起了冲刺。相信,通过全市上下的齐心协力,定能越过一峰又一岭,迈过一关又一坎,驶向永续发展,点绿成金,生生不止!


标签: 大禹鼎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