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玩转秀洲 > 印象里
国界桥:注定是一座有故事的桥
2023-08-23 09:07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整理 记者 杨 枫

文 郭红英 摄影 干根华 夏 松 图文节选自《秀水桥影》(浙江摄影出版社,2023.2) 






  

  国界桥是古代吴越两国的边界,南北草荡的中心,几千年来,这里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国界桥桥小名气大,历代文人雅士在此凭吊怀古;它不仅亲历了吴越争霸时刀光剑影的烽烟,更见证着秀洲悠久的人文历史。

  

  国界桥,注定是一座有故事的桥。

  当时间的青苔爬满石阶,年年岁岁盛衰荣枯,光阴便覆盖了当初的模样。那些刀光剑影、鼓角争鸣,那些金戈铁马、群雄并起的历史与石刻的桥名一起模糊,只有这条小河依旧不缓不急,一江春水向东流。夕阳中,我静静地立于河畔看着这座古老的石桥,它瘦削的倒影在微波中轻轻荡漾。

  它其实非常古朴,位于洪合镇旗杆下村九里港上,是一座三孔石柱平板桥。石柱柱顶设雕刻纹饰的帽梁石,外侧雕刻着精致的花纹。两侧无栏杆,通体由3块长条石并排铺成。这在我看过的古桥中并不算起眼,但是历史赋予了它独特的地位——早在1981年就被列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传》记载,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卒。次年,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为报宿怨趁机攻打越国。那个闷热的五月,两军对峙,此时,不远处的槜李正在酝酿甜美的汁水。除却作战的军队,勾践另派了敢死队上阵,但还是撕不开对方的防线,最后他派了一批罪囚上阵。他们排成3行,持剑于颈上,到达吴军面前时,突然自刎。吴军从没见过这样的阵仗,惊骇不已。勾践趁机挥剑进攻,吴军惨败。越大夫灵姑浮挥戈击伤吴王阖闾的大脚趾,阖闾命丧败途中,距槜李仅7里。这场规模巨大、以弱胜强的战争,被孔子大笔一挥,描述为“五月,于越败吴于槜李”,收录在《春秋》里。

  据传,槜李之战的古战场就在国界桥附近,桥的南北两岸原为连绵不断的草荡,面积各有数千亩,自古有“南北草荡”之说。1959年在此考古发掘时出土了大量马骨、箭头和古代兵器,证实了之前的猜测。

  国界桥始建于宋代,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桥中孔镌有阳文楷书“国界桥”,边款为“嘉庆辛未”“里人重建”字样。桥两侧刻有清代文人所作的两副对联,东侧为“星映斗牛临鹊驾,地连吴越判鸿沟”,西侧为“披莱远溯夫余泽,端委常存泰伯风”。桥如今全长13.2米,宽1.5米,看着其貌不扬,但是细看也有特别之处——两侧桥墩上各嵌着一尊白色石像,高不盈尺,北侧一尊为吴王夫差,南侧一尊为越王勾践。可惜桥已被铁丝网拦住,无法近身观看。浙江省古桥古堰数字博物馆的《嘉兴篇》中写道:“1936年,据考古学者考证,这两尊塑像原为明代以前作品,‘文革’动乱中损毁。”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感遗憾,石像仍在,却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旧照片中桥身上还有一堵墙,浙江省古桥古堰数字博物馆中记载,1967年左右,出于对对岸机场的安全考虑,在桥中间砌了砖墙,禁止通行。1981年,此桥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后,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砌筑了一道高墙,并写上了“国界桥”这几个字。这一道墙,在形式上诠释了“国界”的含义,北为吴国,南为越国,以此为界,不可逾越。旧照片中的那堵墙,青苔斑驳,俨然已是历史的一部分。然而,等我到时,不知为何,墙竟不翼而飞了。

  同去的朋友更多的是感慨,多年前他来看时还是旧模样,中间的墙还在。旗杆下村古朴天然,白墙黛瓦掩映于参天大树中,陌生人一近前,狗吠声便此起彼伏。国界桥被遮掩在绿叶丛中,沿岸古树葳蕤,虽杂草荒芜,却野趣横生。而今,岸边修了绿道、长廊,还筑起了一道城墙,写着“吴越风云”,却再也寻不到当初那种原始的滋味了。

  国界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历来有文人墨客来此凭吊怀古。清代文人姚嘉鳌在《梅溪棹歌》中写道:“经霜乌桕赤于枫,古战场边一望红。听说春秋分国界,小桥流水画西东。”

  左右张望,不见古时的经霜乌桕树,却见一树枇杷从墙头探出了黄澄澄的身影。

标签: 原创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